从“三城一区”崛起看北京科创水平
世人皆知北京市下辖16个行政区(由18个区县合并),对新崛起的“三城一区”未必有多少了解。
“三城一区”指的是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如果说“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新时期城市功能定位之一,那么“三城一区”无疑是北京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建设水平自然应非常之高。
“三城一区”如何体现高水平?市长陈吉宁在今年北京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得很清楚,即:以国家战略需求引导科技创新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不断增强首都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具体来说,中关村科学城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阵地为目标,着力提高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开放和聚集能力,补齐优质创新要素,促进不同创新群体深度整合,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带动引领全国科技创新。怀柔科学城重在建立国际化、开放式管理运行新机制,深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构建从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到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创新链。未来科学城则鼓励入驻央企加大研究投入,引导企业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引入民营研发机构、创新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聚焦提升投资孵化、科技服务等创新要素。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优化提升上做好文章,建立与三大科学城的对接转化机制,统筹大兴、通州等空间资源,与顺义协同发展,抓好重大项目落地,提高外资引进和开放发展水平,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由此看来,“三城一区”建设意义之重大、目标之宏伟、科创引领作用之强,不仅在全国独占鳌头,即便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建设“三城一区”,北京自有其独特优势和雄厚基础。作为首都城市,北京的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国字号企业林立自不必说,单就“中国硅谷”中关村的强劲发展乃至北京整体科创水平就不得了。这里集聚着全球创新人才及团队,承接着“航空发动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重大项目,无论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命科学方面,还是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智能电网等方面,北京绝对是顶呱呱的。
就目前来说,北京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全国居首,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两万余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年总收入超过2.2万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超过50万家,独角兽企业达67家,在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硅谷;2017年,北京地区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78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6.1%;“三城一区”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市占比超3成,同比增长8.3%。英国《自然》杂志刊登“2017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北京在全球500个科研产出城市中居于首位。
北京的综合科研实力如此之强,为什么还要强化北京“三城一区”建设呢?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凸显北京作为全国科创中心的发展战略地位。下一步,“三城一区”将统一规划联动发展,即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在创新群体深度融合、优化研发布局上做足文章。其中有一项职能就是,通过打造开放式研发平台,引入创业孵化服务机构,服务未来科学城创新生态建设,激发未来科学城活力。此外,还要全力支持亦庄、顺义等转化科技成果,推动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中航智等重点项目建设,与“三城一区”有机衔接、协同发展。怀柔科学城年内实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大科学装置,以及新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开工建设,并加紧建设三大科学城之间的快速联络交通。坐落在昌平的未来科学城,计划以目前17平方公里为核心区,依托朱辛庄—七里渠、巩华城、沙河高教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分别打造科技商务、科技金融、智慧人才、技术研发四个“高精尖”发展组团,将未来科学城范围拓展至160平方公里。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则以现有近60平方公里为核心,统筹规划193平方公里产业空间,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推进产城融合,辐射带动首都南部和东部地区发展。
除全力推进“三城一区”建设外,北京将在朝阳望京、新首钢等试点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三年行动计划,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并支持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引导中关村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到园区落地。
试看不远的将来,北京必是一座傲立于世界的科技之城、创新之城、智慧之城。(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