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霾警报再拉响,新年当有新作为

(2018-01-15 08:10:18)
标签:

杂谈

防霾警报再拉响,新年当有新作为
   11日晚间,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发布“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1月13日0时至1月15日24时,实施橙色预警相关措施,包括国排放标准轻型汽油车,建筑垃圾、渣土、砂石运输车辆禁止上路行驶,停止土石方等施工作业,有关企业停限产,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和露天烧烤,等等,并建议中小学幼儿园停止户外活动,请市民做好健康防护。
    说句心里话,在经历了很多个醉人的蓝天,很多人已将防霾口罩束之高阁之后,对于新年首次拉响的“狼来了”的防霾警报,心里不免有些惊恐。我们忘不了那些雾霾频袭、持续重霾的日子,忘不了八面“霾”伏之时遭的那些罪、遇到的诸多麻烦,我们唯愿与蓝天相厮守,总盼着雾霾躲得远远的。然而,欠下的总是要还的,该来的终归要来。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尽管我们享受空气清新的好天气次数明显增多,很多人以为霾被赶走了,我们胜利了,其实这种想法太过天真。要知道,历史上虽不乏治霾成功的范例,但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如,伦敦摘掉“雾都”帽子、日本治理空气污染都花了3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解决空气铅污染足足用了25年,而洛杉矶更是下了60年苦功才使空气达到洁净标的。
    再看我们的治霾情况,2013年9月开始实施的“大气十条”,明确了北京2017年的PM2.5浓度要从9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60微克/立方米。在雾霾气势汹汹的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然而,历经4年多的不懈努力,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竟然下降为58微克/立方米,降幅高达35.6%。更重要的是,在最近的一年当中,我们对“一带一路蓝”和“丝路云”的感受是“亲密而持续,清新而温馨”,以至于大家似乎忽略了霾的存在。
    记得去年本市发布的第一个“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是在跨年度之时,今年霾的来袭推迟了两周,且我们在去年一年中已经享受了比往年多了很多的蓝天。还有就是,此次霾袭远没想像的那么厉害,前天(13日)空气质量还是不错的,昨天(14日)北京的空气污染程度只能算轻度,路上行人很少有戴口罩的;今天(15日)早起上班,竟惊奇于空气如此清新,莫非预警的橙色空气重污染只是虚晃一枪?我想,所有这一切都足以说明,我们各种极致、精细的努力在“大气十条”第一阶段收官之年有了丰厚回报;同时也提醒我们,治霾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蓝天“长相厮守”的条件并不成熟。
    雾霾减少的原因,自然离不开人的努力,这从北京壮士断腕式的治污措施、全民皆兵式的减排手段,以及京津冀乃至周边兄弟省市携手治霾的积极行动上,都能充分证明。但是,客观地讲,“风帮忙”的因素也是有的。北京的地形地貌呈簸箕状,便于霾的积聚,只有劲风来了,才能霾散蓝天现。北京的重污染天气,往往是由于风儿弱小、气温升高所致,这同北方地区夏天刮南风容易阴天下雨是一个道理,属于气象方面的常识。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雾霾形成乃地面污染物的排放积聚,只要污染物还在持续不断地产生,雾霾就不会消失或减少。风之于霾的威力,只是把污染物从一个地方吹到另一个地方,或者把污染物吹到高空上去,一旦高空上积累了过多的污染物,即形成重污染,只能靠下一次气象过程的风把它吹走。正确的认知应该是,从产生污染物的根源入手,严格控制地面污染物的产生,不让天上形成污染。只有通过长期减排,比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环保投入等,再加上短期的各种应急措施,才能逐渐弱化风之于霾的作用,直至达到空气质量同气象条件完全脱钩,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霾的问题,永久地消除我们的“心肺之患”。
    看到了差距,才会有目标和动力。打造“天蓝山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成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干出样子。
    从一定意义上讲,预警就是新的动员令,让我们不忘治霾的初心,“而今迈步从头越”。亦如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强调的那样,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惧,好天气要一天一天地去争取,PM2.5治理要一个微克一个微克地去抠。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让我们以攻坚克难的信心和敢打必胜的决心,向着美丽中国新高度进发。(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