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冬季,感受北京的温度
昨天是大雪节气,对于北京这座北方城市来说,真正的寒冷已经来了。城市的供暖情况怎么样,各家各户的室温如何,都决定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温度如何体现?什么东西最能温暖人心?答案不外乎“民生”二字。民生问题,首先是吃饱穿暖、住的舒适。如今生活好了,吃穿不成问题,几乎没有多少人会喜欢你捐赠的衣物。那怕是崭新的从未试过身衣服鞋帽,人家也未必乐意接受。但居住问题却是大家都十分在意的,除了居室的大小,还有室内温度的高低。在北方的寒冷冬天,如果住在一个冰冷的房间里,别说老年人受不了,恐怕年轻人也吃不消。所以说决定一个城市温度的首要因素,便是冬日的供暖情况,尤其是对于致力于大气环境改善、大幅度削减用煤、仅靠气电采暖的特大城市北京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考验。
不过,凡事皆在于人为。做好民生大事,靠得是政府的为民情怀和强大执行力。这不,就是几天前,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供热办对近期居民供热投诉处理差的9家供暖企业进行了面对面约谈。因为每到供暖季节,总有少数企业对于居民家中出现的室温不热、暖气漏水、管线堵塞之类的烦心事,不太上心,从而冷了百姓的心。为此,从2015年开始,全市启动了供暖企业约谈机制,对供暖投诉较多的企业进行面对面沟通、督促整改。从今年开始,全市供暖报修热线与市供热服务平台进行对接,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系统每天24小时对报修工单进行追踪,使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悉,新供暖财政补贴方案将根据投诉率分配补贴,让老百姓的“口碑”直接影响供暖企业“口袋”里的补贴。
在北京这座有着2100多万人口的城市中,今冬供热面积达8.4亿平方米,其中居民供热面积达到6.2亿平方米,全市1500余家供暖企业的3300余台锅炉,承担着温暖千万家的重任。北京热力集团的数据显示,供暖首日测室温合格率为99.79%。这如春的室温中,既有责任的担当,也有机制的保障。为保证供暖“源源不断”,全市区级(含)以上28支应急抢险队处于备勤状态,随时应对突发事件。同时,供热企业实现系统互联,供热考核评价体系运行顺畅,通过采取约谈、媒体曝光、扣减补贴等督促方式,有效提升了供热质量。
在北京,民生工程何止于供暖。年初本市确定了30件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涉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方便群众出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消除公共安全隐患、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快到年终岁尾了,前几天市委书记蔡奇深入社区,对这些项目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当看到社区便民和养老服务措施到位,治理私搭乱建、开墙打洞的成效突出时,他露出会心的微笑。他强调:人民城市为人民。常委政府工作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实事要紧紧扣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让我们的城市更有温度。一枝一叶总关情,寥寥数语,彰显了人民公仆的为民情怀和工作作风。一项项为民承诺如期兑现,实实在在造福并温暖了千家万户。
说到养老服务,在老龄化特征尤为明显的北京,数百万老年人的服务保障问题是件大事,他们不仅需要温暖的居住条件,还需要各种贴心的服务和关怀,特别是对那些“空巢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群体更是如此。如何让“医养结合”惠及每一位老人,使医护服务措施与老年人精准对接;怎样让社区的老年餐桌每天准时营业,为老人送来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这些事项无疑是老年人心目中最大的民生,也是影响城市温度的关键指标。为此,北京市市长陈吉宁时常把“暖人心、解民困”挂在嘴上,着重强调要把实事项目做细,细化到行业、细化到人,针对不同群体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政策,真正发挥政府工作的普惠性、保基本的作用。
是呵,民生温度是城市温度的基础。作为党委政府,只有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从群众关心的事情、欢迎的事情、身边的事情做起,紧紧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做足文章,用好社会力量,齐心合力地把民生之事办实、办好,才能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想,这才是我们的城市所应该有的温度和高度。(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