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城市管理,带来精致的市民生活
“这儿什么都有,有御河、有故宫的角楼、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鳌玉蝀桥、有团城、有红墙、有图书馆、有大号的石狮子,多美,多漂亮。”这是80年前民国时期,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对北京阜城门内大街的一段描写。阜内大街也因此被誉为北京“最美大街”。
不瞒你说,这条“最美大街”是我每天上下班经常经过的路线。形成于元代的阜内大街,是北京最古老的大街之一,一直是北京旧城西部进出城门的重要交通道路,街上景致除老舍先生点到的外,还有白塔寺、广济寺、历代帝王庙、鲁迅故居等文化名胜。
然而,这么多年,我行走在这条古老大街上,竟然有些浑然不觉,或者说没有太多“感觉”。因为街道的本来面目早就被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给淹没了,比如说密密麻麻的电线,拥堵不堪的交通,毫无美感的牌匾,破旧不堪的房屋,等等,很难让人把眼前的景象与“最美”联系起来。不过,现在的情况却有了惊人的改变。从入夏开始,阜内大街启动了有史以来难得一见的综合整治、改造提升项目,一期工程为阜内大街西二环阜城门桥至赵登禹路段,全长约680米,旨在重塑一条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活老街。尽管目前尚处在施工阶段,但“最美大街”的雏形已渐渐显山露水了。比如说,提取古老文化元素,还原古朴沉稳的老街氛围,营造“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视觉美感;架空线全入地,减少线杆数量,设置汇集各类标识的“综合杆”;非机动车道“长高”,并通过雅致的栏杆、休闲长凳和绿护带规范交通秩序,等等,从优化和美观方面映证老舍先生“最美大街”的赞誉。我想,待整治改造完成后,漫步在这条大街上,感觉一定非常美妙。
还有京城前门地区,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曾几何时,前门西河沿街一带各种违规广告牌匾和杂乱无章的空中“蜘蛛网”,将原本抬头就能瞧见前门城楼的美丽画面给挡了个严实。如今,通过多部门联合开展综合整治,拆除违建,将架空线入地,改造街区景观,一条充满京味京韵的古老街道呈现在世人面前。老街坊们赞曰:“抬眼就能看见前门楼子,那叫一个敞亮、痛快!”
位于西城区金井胡同1号的沈家本故居(清朝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刑部侍郎、大理寺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是一座三进院落,历史上曾是政要云集的地方。如,帝师陈宝琛,以及袁世凯、段祺瑞都曾到这里拜访沈家本,长谈短晤。解放后,这里演变成大杂院,私搭乱建丛生,珍贵的历史古建岌岌可危。然而,文物腾退之难就像“啃硬骨头”,动辄十余年乃至数十年。但这次不同了,市区相关部门创造性开展工作,借助棚改经验,请来法律援助,只用了10个月便完成腾退,将大杂院变身中国法制名人博物馆,对外开放。据悉,近年来,仅西城区就完成包括28处名人故居和会馆在内的47处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工作,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风貌。至于“原来违建连片,如今绿意盎然”的生动事例,在如今的北京更是比比皆是。
对于老百姓来讲,最关心的自然还是身边的环境变化。随着北京城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治理,原来的私搭乱建被彻底拆除了,旮旮旯旯长年累月堆放的废弃物不见了,胡同里无人问津的“僵尸车”也沉了踪影。腾退后的空间,重新唤醒了胡同街巷历史文化记忆,使得闹市之中又见“百花深处”。特别是东城、西城两区,近年来在“留白见绿”上做足了文章。两区在拆违和治理“开墙打洞”的基础上,分别将511条、912条胡同街道进行绿化美化提升。像东城的流水巷胡同,一下子增加了20多个固定花池,30多个花箱,还搭建了220多延长米的花架,街道拐角、公厕周边,犄角旮旯,到处都是花花草草,人在其中,优哉悠哉,都快成仙了。再如西城的东椿树胡同,竟然在人行步道上建起了四处微公园,分别以“时晴椿荫”、“锦绣春香”、“殿春花香”、“荣春满园”来命名,不仅景色绮丽,背后蕴藏的故事更美,将背街小巷绿化美化工程与历史人文典故有机地融合起来了,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传承。而大栅栏一带的苕帚胡同则是另一番景象和意趣,他们将拆违建腾出的10余平方米的空地,改建为“胡同客厅”,在木质廊架旁种上紫藤、地棉等植物,并配备一些折叠座椅。炎炎夏日,街坊邻居围坐在一起,纳凉聊天,叙叙家常里短,聊聊天下大事,好不舒畅、惬意!(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