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塑料袋,生活会怎样?
关于塑料袋和“限塑令”,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一方面生活中好像离不开塑料袋,购物、买菜、装垃圾,随意使用,随手扔掉,很是方便。另一方面垃圾围城、白色污染状况令人头疼。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今天,那漫天飞舞的塑料袋无异于一只只可恶的苍蝇。
说实在话,每次进超市购物,我心里都很纠结。结账时那种装物品的手提塑料袋我可以不用,因为那是要付费的,与其花几毛钱买超市的,莫如自己带上购物袋。家里的袋子太多了,尤其是那种宣传环保或印着广告字样的袋子,更是形形色色,堆积了不少,当垃圾袋用觉得太浪费,买菜购物则可以反复使用,十年二十年也用不完。在这里,我重点想说的是超市的那种手撕连卷塑料袋——免费使用的塑料袋(实际上已经以强制消费的方式转嫁到商品价格中),那怕买一只苹果、一个土豆也用扯上一个塑料袋,每购一次物就要用上一大堆袋子,而这些袋子都是一次性的,用一次后只能变成垃圾,而且都是些无法回收的垃圾(因这种塑料袋往往分散性地混在厨余垃圾中,上面沾有太多污垢,没有多少回收利用价值,故不在废品收购之列)。鉴于这种情况,我到超市或菜市场购物时,尽量不用或少用这种免费塑料袋,如买一个茄子或一串香蕉,我经常让商家称重后直接将价格标签贴在物品上,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也就相当于减少了塑料垃圾产生量。
其实,塑料袋的疯狂滥用何止是超市、果疏市场,遍布街头的早餐点、快餐店等,无一不是塑料袋当家,且往往还提供其它一次性塑料用品,什么塑料杯、塑料碗、塑料勺之类的。一个人吃一顿早餐,经常会扔掉一堆塑料垃圾。一个城市几百万、几千万之众,全国这么多城市、乡村,一年产生的塑料垃圾有多少,目前尚未见到统计数字,但毫无疑问,绝对是个天文数字。有人对快递业和外卖业做了这样一个统计:我国快递行业一年约需要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的封箱胶带。外卖业按照每订单平均使用两个餐盒估算,目前国内互联网订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量约达4000万个。如此庞大的用量,瞬间就会变成垃圾,多可怕呀!省省不行吗?不用一次性塑料袋、塑料餐盒,难到我们会死吗?塑料袋是近些年才被广泛使用的,以前我们没有这东西不也活的好好的吗?我们不能图一时之便,糟蹋了世代生活的美好家园。
然而,上述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或做法,并不能代表这个庞大的社会体系。理想往往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居民小区的垃圾收集点、城市街头垃圾站,或者农村四处堆积的垃圾中,你会发现垃圾中塑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那些烂掉的蔬菜水果很快就会发酵而自生自灭,但塑料则不同,埋入土中或暴露在大自然里都是很难降解的,一般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时间。而用火焚之,则又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环境。运到正规的垃圾焚烧厂来处理,自然对环境污染少些,但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经济上是个很重负担。
说到底,“限塑令”遭遇尴尬,并沦为“卖塑令”,是人们生活习惯和社会利益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人们形成了对塑料袋的消费依赖,传统的购物方式不记得了,即便花钱购买也不吝惜,只图一时之快。二是塑料袋生产商和零售商家有着利益最大化的诉求,乐见顾客使用付费的塑料袋,其逃避监管的动机和行为昭然若揭。三是监管有一定难度,塑料袋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时的局部的管管还行,长久的系统的管理挺难。综合上述三方面因素,塑料袋生存空间还是蛮大的。“限塑令”颁布9年多了,即国家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然而,9年过去了,“限塑令”却常常沦为空转,并没有落到实处。
怎么办?面对“限塑令”名存实亡、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用品铺天盖地的状况,国人需要自省、自觉、自律,商家需要遵守职业道德和操守,但责任最大的还是国家治理者——要着眼完善治理手段、提升治理能力,提高“限塑令”的刚性效力。有关部门除了要做好宣传引导外,还要严格控制生产环节,打击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黑作坊,严格监控批发、零售、消费等环节。要把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公众环保素养,同创新监管方式、引入市场力量结合起来,只有综合施策,整体发力,方能收到标本兼治之效,走出“白色污染人人喊打、一次性塑料制品依然我行我素”的尴尬境地。(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