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保卫战”如何打赢?
今年春天要比往年来得早些。三月的北京,天空湛蓝,春花烂漫,给人们带来好心情。更有全国两会直面环境治理难题、发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的铿锵誓言,让国民精神为之振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讲到,雾霾问题的确是百姓的痛点,大家都希望看到更多的蓝天。大自然的阴晴风雨不是人类能支配的,但是我们能支配我们的行为,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持续加强对雾霾的治理,相信蓝天在未来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奢侈品。
是呵,生态环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霾”伏之下,谁都无法独善其身。不过,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总书记与人民心心相印、总理与民众情绪共振,大家同呼吸共奋斗,雾霾治理可期。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为“打好蓝天保卫战”纷纷建言献策,同时两会也向人民做出改善生态环境的庄严承诺,向世界传达中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坚定决心。
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蓝天保卫战”究竟如何打赢?当然是需要一些管用的措施和具体行动的。首先从政府部门来说,要强化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力和能力,破解体制机制的束缚,让环保部门更有动力放开手脚执法。就像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所讲,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法》落实任务分工不明确,一谈起环保头头是道,但在畸形政绩观支配下,仍对当地污染企业实施地方保护。环保部门想拿污染企业开刀,往往遭遇重重阻力,甚至反被施压而无可奈何。为此,各级政府必须落实环保责任,直面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制度约束,让环境治理工作“理直气壮”地开展起来,对违规排放企业及其相关责任人依法严惩,以铁腕治霾来提升“气质”。
对于社会公众来说,致霾,或多或少人人有份;治霾,或大或小人人有责。要知道,在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污染物排放大幅增加。这里面既有工业排放、交通领域排放,也有民用排放。我们每个人早上睁开眼睛就面临着衣食住行问题,这些都会产生污染物排放,都和治霾有关系。比如穿衣,看似与治霾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因为物质生产离不开能源消耗,生产过程中也有各种污染物排放。想想,有些人家中堆积如山、可以随意丢弃的衣物,就知道有多少能源被白白消耗掉。至于家庭汽车、住房等,同样有一个生产和建造的过程,不仅消耗建材和能源,而且会产生很多挥发性有机物,成为灰霾的催化剂。再说了,中国人口这么多,一个很小的数字,乘以13亿,就是一个很大的量。
目前,中国治霾的民意虽然汹涌,但多数人并不知道治霾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没有做好迎接治霾措施带来的不便,以及改变自己习惯的准备,因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义非常重大。要通过广泛宣传让民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雾霾的危害、产生霾的原因,以及给经济社会和大众健康带来的严重损失,让每个人都产生减排、治霾的紧迫感,继而采取与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做到“生活管理精细化、绿色化”,成为环境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
面对雾霾,我们很多人都扮演着两种角色,即生产者和消费者。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在从事生产、开展工作、经营企业时绷紧绿色、低碳这根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一方面在生活中都要管理好自己的消费行为,尽量采取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除了约束自己,还应管管“他人瓦上霜”,发挥监督、促进作用,为治霾增添正能量。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大家切实行动起来,才能真正降伏雾霾,让蓝天白云、清新空气成为我们生活的“标配”。(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