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屏吹来清爽的风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孩子!’“
这段有温度的文字出自冰心笔下的《不为什么》,朗读者是一位双耳失聪的残疾青年,他的名字叫杨乃斌。他是站在央视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朗读者》现场进行朗读的,以此献给自己的母亲陶艳波。结果,亿万观众全都泪眼婆娑,显然一个个心灵为之感染和震撼了。
《朗读者》自2月18日晚在央视开播,宛若一泓清泉流淌在观众心间。首期节目中,围绕主题词“遇见”,六组嘉宾依次亮相。既有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等行业名人,也有鲜花山谷夫妇、无国界医生蒋励等人,更有96岁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压轴登场。节目中,别看嘉宾们只是朗诵些诗歌,读点散文,讲讲文字背后的故事,却无疑将观众带进“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境界,甫一亮相便圈粉无数,关注和好评者如潮。
第二期《朗读者》的主题词是“陪伴”。上场的嘉宾分别有“童话大王”郑渊洁和他的父亲郑洪升,著名影视演员、“防艾大使”蒋雯丽,5年时间只身一人陪伴受伤野生动物的林兆铭,七次面对生死、在妻子唐国妹一路陪伴下击退病魔的配音演员(导演)乔榛。特别是残疾青年杨乃斌的朗读及其母亲“陪伴”他的故事,令观众惊叹不已。
这的确是一个爱的奇迹。在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发烧导致隔膜出血,失去了听力。之后,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儿子治病,跑遍了全国各大医院,终究没人能治得了孩子的病,这意味着儿子一辈子都要失去语言表达能力。陶艳波觉得,这对孩子太不公平。为此,她到北京学习唇语,再对儿子进行唇语训练,仅一声“妈妈”就花费了三年时间。到了上学年纪,为了能让儿子像健全孩子一样成长,她执意要把他送入普通全日制学校,并成为孩子的耳朵,开启了16年的伴读生涯。其间,她吃的苦、遭的罪,经历的坎坷和曲折,以及创造的种种奇迹,足可以写成一部小说。直到2015年孩子从河北工业大学毕业,可以顺畅地与人交流,完全能够独立生活,并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天津残联的一名残疾专员。可以说,陶艳波将母亲这个角色发挥到了极致,由此入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条件的爱”,这种爱能够不可思议地改变孩子一生,可谓人世间最可宝贵的东西。
最近一段时间,与《朗读者》同样清爽开胃、沁人心脾的电视节目,还有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别看这些节目没有华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没有强大的演出阵容,往往只是一张讲台、几封书信、数篇美文,却因画面清新淡雅而让人眼前一亮,更以心灵共鸣而正能量满满,被誉为“综艺清流”。
对于眼下的文化现象,我想起一个词语叫“返璞归真”,更准确地讲应该是“文化回归”。在明星真人秀、音乐选秀之类的“闹剧”霸占荧屏,各类综艺节目尽显“声色光影”之泛滥、“感官刺激”之喧嚣的当下,随着《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多档文化类节目的清新亮相,使得我们在荧屏上邂逅“诗和远方”,感受到人文情怀的温暖厚重、文化格调的隽永高雅,内心的美好情愫也仿佛在泉水叮咚中流淌出来。无论是黄永玉写给曹禺信中的“心在树上,你摘就是”的率真,还是朱生豪之“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的情话,以及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那“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的感慨,主持人董卿那气质如兰、口吐莲花的文化风韵,等等,都能拨动观众心弦,让人文精神为之涵养,心灵田野为之滋润,仿佛人人变得雅致、知性、仁爱、爽朗起来。这想必正是“综艺清流”悄然走红的主要原因吧!(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