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神炮”究竟"神"在哪儿?
提到“神器”,马上联想到《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它能熄灭火焰山的熊熊烈焰,使唐玄奘师徒四人能够到西天求经。还想到了观世音菩萨手中的净瓶与杨枝,可以遍洒甘露于世间,让众生脱离苦痛获得清凉。
然而,神话毕竟是神话,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神器何处寻得?
莫急,莫急!眼下就有一种可与“芭蕉扇”与“净瓶”相媲美的“神器”赫然亮相,名曰“治霾神炮”。在神州大地遭受八面“霾”伏、普罗大众饱经心肺之患的今天,这样的“神器”无异于神灵降世,简直就是霾的克星,比雪中送炭更给力。
这不,媒体纷纷报道和转载了,说是国内多地采购了这一“治霾神炮”,空气中的PM2.5可由此降低20%,采购方多是当地环保局、市政公司,每台均价近70万元,其中河北鸡泽县环保局出手最大方,中标价为133万元,生意可谓相当的火爆。但也有人当头泼冷水,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专家表示“治霾神器”并不神,其实就是雾炮车,洒洒水除除尘还可以,用以除霾根本不靠谱。
这玩笑开的似乎太大了!政府花巨资买的“治霾神炮”,却被“蔑视”为一种“洒水”的东西,真是岂有此理?不过据南方都市报“大起底”式的深度报道,“神炮”原本就是工业除尘车,也称“雾炮车”,多年以来并无技术上的突破和改进。近两年来,多地购置了雾炮车,竟没有任何环保数据可以佐证雾炮车的神奇作用。宣传“治霾神炮”,无异于蔑视常识、忽悠公众。想想也是,说“神炮”能使PM2.5降低20%,这话说的没头没脑的,像是在胡言乱语,且不说“神炮”到底能不能治霾,这个20%是个什么概念?究竟在多大范围、用几台车?是一平方米、一平方公里,还是一座城市?所有见到的文字中统统没有表述。由此可见,某些地方政府的确被忽悠了!
然而,仅仅是地方政府被忽悠吗?从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出,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首先,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是不是先要咨询一下,若想摸摸雾炮车的底,搞清楚一些基本的数据很容易。其次,要求相关机构出具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再者说,防霾治霾是一个大得不能再大的话题,大家对霾的认知已经相当明晰了,怎么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由此看来,媒体舆论“跟风”报道,社会公众为之哗然,并不是没有道理,这其中必有缘故。比如,买家比卖家为何更有“信心”,会不会有什么利益链条在作怪?再比如,面对雾霾这一社会痛点,政府是否在借助“神炮”造势,假意回应民生关切,好在治霾政绩上写下“光辉”一笔?
类似的荒唐、愚蠢之举,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门中并不鲜见。比如,一说到雪天交通问题,便想到使用融雪剂,遍撒于大街小巷,有的地方厚厚一层,比下的雪都多,殊不知融雪剂价格不菲,大量使用融雪剂等于铺天盖地撒钱,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这其中除了懒政因素(不需要动员市民扫雪铲冰)之外,有没有利益链条问题,值得生疑。再比如,垃圾分类工作在很多城市宣传和推行了很多年,实际效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除了投入天量资金用于宣传经费和配置设施设备、制造大量垃圾(印发的宣传品通常被随手扔掉)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作用。倘若把这些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垃圾减量上,效果一定错不了!只可惜搞“垃圾减量”等于切断某些“利益链”,而针对“垃圾减量”打出去的都是空拳,实难如大众所愿。
对于“治霾神炮”,先是南方都市报的“大起底”,后有新京报的拷问:“治霾神炮”放空炮,为何这些地方政府都信了邪?
是呵,在雾霾成为国人心肺之患的今天,治霾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寄望于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无异是自欺欺人;靠“神炮”打赢治霾战斗,更是荒诞滑稽的一大笑料。只是,面对这么需要严肃对待的事情,我实在笑不出来,想必绝大多数人也会为之心痛。(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