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须有“非常手段”,更需要长效机制
上一周,笔者在京参加了中央某部门组织的培训会,5天时间,天天都是好天气,甚至还呈现“APEC蓝”,于是乎,外省市的朋友纷纷赞道“北京的天气真好!”“空气真不错!”笔者闻言,真不知是该喜还是忧。果不其然,培训会结束的第二天,可以说客人们的前脚刚走,北京便整个都不好了,连续两天的重度霾,让人再次感到了呼吸的不畅。
从应对措施上看,北京还是挺给力的,从周六零时起,全市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应急措施全面启动实施。全市各部门、各区严格落实应急措施,开展督查检查工作,加大对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排放执法检查,包括对全市施工工地停工情况的突击抽查,对渣土车、混凝土罐车、砂石车等重型车辆的查处,对露天烧烤、露天焚烧的查处和取缔,层层设防,以阻止污染加重。全市还出动了很多清扫保洁作业人员,对重点道路加大清扫保洁强度,减少道路扬尘污染。与此同时,京津冀地区环保、城管、住建、市政市容、环卫、公安交管等多部门跨区域联动,进行执法检查和相关督查,对在重霾下违规排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收到明显成效。
在此之前,各省市在治霾上也是蛮拼的,可以说是各家有各家的高招。比如,河北省在11月份两次下达到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对所属各地市的重点行业和燃煤锅炉实施生产调控措施,对完成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年度目标任务进度滞后、近期污染严重的城市实施不同的调度措施,要求强化扬尘面源、劣质散煤、企业排污、县域污染以及油品车辆监管。再如,山西运城等地同样以调度令的形式强力治污,虽然受到一些非议和质疑,但仍不失为合法合规的“非常手段”。
重霾之下,是人的生命健康重要?还是企业利润、某些人的“方便”重要?要知道,面临灰霾这一心肺之患,国民大众盼蓝天的心情是多么强烈,对政府铁腕治污的期待又是何等迫切。至于那些GDP之类的数据,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过、在意过?当然了,专家们也讲了,治霾非但不会影响经济发展,还会引导和促进新经济动力的形成。因为好的环境本身就是新的市场竞争力,更能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这样的话语让人心里好欣慰,有利于凝聚环保共识,形成治霾合力。
然而,遗憾终归还是有的,在治霾过程中总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某些地方政府存在急功近利、临时抱佛脚的思想偏差,有些所谓的“非常手段”其实也就那么回事,都是平时应该做好、该严格落实却时常出现松懈的事情。有的把整治时间截止在12月31日,更像是一种“年底交差”、应付考核的短期行为。要知道,霾的成因很复杂,是我们长期不注重环保欠下的“孽债”。治霾的过程自然也是“去病如抽丝”,是个长期过程,只有久久为功,才能真正告别“霾君”。
治霾,既需要政府的坚强决心和顽强意志,也需要全民同心协力的思想和行动。据悉,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目前已进入第三次审议,其中维持将霾等自然灾害纳入突发事件应急体系。“霾”的问题入法,有助于政府科学施策和每个人厘清治霾的思想误区。比如,汽车尾气对北京等各大城市的PM2.5贡献率竟高达三成以上,可城市的机动车数量还在增加,交通和环境压力一天比一天大。怎么办?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决断施策,在提高燃油的品质、发展电动汽车等方面多做文章;一方面需要广大民众的响应配合,在减少汽车使用频率、选择绿色出行等方面做出样子。如此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城市的空气质量想不改善都难,蓝蓝天空、朵朵白云就会时常陪伴我们。(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