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养老,路在何方?
(2016-08-10 07:17: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北京养老,路在何方?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发展阶段,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4亿,占总人口的10.5%。
来自北京民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约315万,常住老年人口340.5万;预计到204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达到600多万的峰值,且持续保持不少年头。
人口老龄化对国家养老事业是个不小的挑战,养老服务和管理转型势在必行。其一,经济体制改革迫切需要社区承担起养老的责任;其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职业福利”逐渐萎缩,原来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和单位建立起来的福利网被打破,“企业人”、“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更多的福利服务需求被推向了“社会福利”。其三,长期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使一对夫妇通常需要面对4位老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增多。
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养老转型,北京作为“典型老年化”的特大城市,必须与时俱进地适应新常态,围绕首都城市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主动作为,尽快适应“两个转变”。
A:城市副中心建设倒逼北京养老服务转型
近年来,北京市一方面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另一方面,着眼首都城市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并计划从2017底开始将北京市党政机关、部门和所属事业单位陆续搬迁至通州,由此带来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的转变。
长期以来,离退休干部、职工作为“单位人”,很多服务管理工作都由单位承担,每个单位或系统都拥有一套人马专司其职。即便如此,由于首都城市建设不断“摊大饼”,随着老干部队伍日益庞大,而且居住越来越分散,单位对他们的服务管理显得有些鞭长莫及。今后,单位要搬到位于通州的城市副中心办公了,且随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精简合并,每个单位不可能继续保留负责老干部工作的机构和人马,全市范围内的集中整合势在必行。
其实,即使没有建北京城市副中心这档子事,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社区化”终归也会到来,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十三五”时期,居家和社区养老将成为国家政策投放的重点,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也将从单位转向社区。如何让这些老同志享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快乐地生活、健康地长寿、优雅地老去,依然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在养老服务上一直走在全国前面。近年来,继《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实施后,北京市又推出《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十条政策》(简称居家养老“养十条”),精准满足居家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该“养十条”政策,将零散的举措变成完整的政策,在未来三到五年,对政策中承诺的人群全覆盖。内容包括:方便老年人在家门口养老,让老年人居住安全舒适,解决好老年人用餐难问题,实现紧急救援服务延伸到家,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全面的居家生活服务,等等。
离退休人员作为老龄人口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充分享受到国家养老政策的红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力量,使其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得到充分保障。
作为政府部门,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和“互联网+”时代,理应在养老事业上有更大作为,特别是在相关政策和制定,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打造“医养融合”新模式,促进“互联网+智慧养老”,确保离退休干部“两个待遇”落实等方面,扮演好引领者、支持者和参与者的多重角色。
在拓宽养老服务渠道、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与推进措施方面,应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在当前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采取双轨并行、相互融合的办法。对于福利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以社会募集资金为主、政府资助为辅。对于非公益性盈利性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政府可制定优惠政策予以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以股份合作、承包或个人投资兴办。在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上,应根据每个社区具体情况,新建和改建一批老年人福利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可设置图书阅览区、养生健康康复区、家庭关系咨询区、健身娱乐区等职能部门,有条件的可以设置小生态园区,努力营造优雅、清新、舒适的生活环境。
国务院去年正式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这意味着,“互联网+智慧养老”已经得到了政府肯定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在智慧养老方面理应率先行动,利用“互联网+”手段打造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这些平台应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整合各行各业提供的服务,为老人提供包括紧急救援、家政服务、日常照顾、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综合性的服务项目。通过建立信息化、智能化和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B:京津冀协同发展促使更多北京老人选择异地养老
前不久,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励京籍老人异地养老,河北高碑店、天津武清等地区试点机构可享受北京市养老床位运营补贴、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医保政策互联互通等政策。
此消息一出,在网络上引发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北京老人是“自愿”还是将被“赶出去”。随后,北京市民政部门明确表示,养老服务不会被疏解,加强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协同,是给北京老人多一种养老方式选择。
其实,北京市民政部门讲的并没错,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更多北京老人到外地养老,可以疏解北京人口,有利于北京“大城市病”的治理。
这里有一个概念性、逻辑性的问题,“扶持异地养老”不等于“转移老人”。作为政府部门,通过完善相关政策配套,加强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的工作协同,让老人感觉到异地养老的种种适宜,从而去主动选择异地养老,一切便都OK了。
不可否认,随着北京市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日益增长,而机构养老压力也越来越大。据估算,目前需要进入养老机构的北京老人有12万左右,每年还在增加,而目前北京现有养老机构床位约10.9万张,总体上供给与需求悬殊。其中,公立养老院床位异常紧张,私立养老院价格又太高,两难之下,不少北京老人开始将眼光投向北京周边地区。
今年盛夏时节,京城有多家养老机构派人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就与当地健康服务机构合作兴建养老院事宜进行考察和洽谈。乌兰察布素有“凉都”美誉,这里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好,能充分领略到草原美景和民族文化。这里有一家老年养护院,各类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齐全,是北京老人安度晚年的好地方。据悉,在这家养老机构,已有1000多名来自北京的老年人以“候鸟式”养老方式入住,成为北京养老的风向标和新潮流。
如何吸引北京老人到外地养老?无疑是北京市政府部门同外省市政府部门之间政策对接的重点,即通过横向“联姻”,与兄弟省市一道,加快构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并通过法治化手段,完善北京老年人异地养老的权益保障。比如,在京津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张家口市对接北京养老服务功能已先行一步,与北京市政府部门研究制定出相应的规划,明确了方向与重点——以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为依托,以加强养老项目引进和建设为重点,打造集“颐养型、医养型、养生型、旅游型、候鸟型”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养老基地,吸引北京及周边老年人到张家口养老。
但张家口方面也清醒地意识到,虽说北京老人异地养老,尤其是到周边的张家口等地是个趋势,但有很多软件、硬件方面的问题,诸如北京医保能否延伸到本市,收住北京老人补贴资金如何到位等,这些都需要政策上全方位的支持和研究,并不只是建好养老机构、靠环境好、空气好这么简单。
近期,多家媒体就“北京老人异地养老痛点在哪”进行深度报道,话题集中在政策配套和完善上。其中聚焦了河北燕郊的燕达养护中心,这里住着近千名北京老人,有的已入住3年多,可越来越贵的费用和人多后带来的服务“贬值”,以及医疗、养老等方面政策的对接问题,不免让老人们心存忧虑。
不久前签署的《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中提到,在河北高碑店、天津武清等地试点机构试行享受北京市养老床位运营补贴、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医保政策互联互通等政策。河北省医保定点机构可以作为北京市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的定点,北京市参保人员在河北居住,可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近就医,享受北京市医保待遇。愿这些试点的“种子”能够早日开花结果,愿外地的养老服务能够承接更多的北京城市养老功能。(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