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两学一做”真正落地生根?
一说起上党课,有的人就会觉得挺“那个”的。说的不中听一点,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台上站着的人往往是板着面孔在讲话,讲的大都是些“完全正确的大道理”,令人感觉“沉闷无趣”。
其实,这完全是对党课的误解。想想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发展有历史进程中,多少人只因听了一堂党课,便坚定了一种信仰,从而走上革命道路,为了党的伟大事业奉献一生。尤其在那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年代,很多人明知有危险,毅然加入共产党,包括一些家庭富裕、衣食无忧的人,正是由于信仰的力量。试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最初的50多人发展壮大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领导十几亿人口大国的政党,并且让这个国家富起来强起来,雄居地世界东方,靠得是什么?再想想,如果在上党课中,能够灵活运用好我们党长达90多年的丰厚红色历史资源,把红星照耀中国的伟大业绩讲活讲透,这样的党课定会生动感人,大受欢迎。
现实中就有这样成功的范例。本该10点钟开始的党课,9点40不到,容纳400人的阶梯教室就座无虚席,来得稍晚的学生只能站在走廊里听课,有的干脆坐在教室的台阶上听课。这位党课的讲授者是一位“80后”高校思政老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徐川。他授课的“秘诀”就是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不是照本宣科地重复一些大话空话套话。比如说,讲党课时他能够把自己“摆”进去,从讲述自个儿的入党动机、亲眼看到和亲身经历的故事,到运用这些年在“打虎拍蝇”、“八项规定”、“三严三实”等方面生动例证,都让人听起来很有意思,也很容易接受。他在教育学生时,不是简单地传授完知识就万事大吉,而是通过与学生互动,教给学生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当前进行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透过徐川这面镜子进一步证明,那些仅限于“口号式”“标语化”、没有实际内容、花里胡哨的东西,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走过场,是难以入脑入心、收到良好成效的。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有的基层党组织把抄写党章作为一项“硬性任务”,要求党员同志带头完成。对此,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不知是喜是忧。毋庸置疑,抄写党章有助于重温党章,加深对党章的理解,促进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然而,如果抄写党章只动笔而不“走心”,不触及思想和灵魂,就会沦为形式主义。“抄”的目的在于学、在于悟,要在“走心”中重温“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员应在边学边悟中自觉扪心自问:当初入党为什么?许下的誓言是什么?常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危机感,常用党章和入党誓词警醒约束自己,不断补充精神之“钙”、校正人生航向、加强党性修养,从而使自己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
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诉我们:“共产党员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不管是开展“三严三实”活动也好,还是进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也罢,理论上的学习掌握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看党员是如何做的。我们周围就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政治理论上很有一套,不光学习体会写的“深刻”,在党课教育中也讲的“精彩”,但由于说的与做的“两张皮”,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最终走上贪腐之路,令人感到痛心。
说到底,“两学一做”关键是要在于“修己”“正己”。老百姓信谁,常常不是听他讲得多动听,而是看他做得是否能够服人。身为党员领导干部,须有“公仆”意识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情怀。只有忧在人先,处处为民着想,百姓才能打心眼里信之、服之、从之。否则,就是胡扯瞎掰!(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