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何以大行其道?
日前,北京市公安局举行了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拦截资金返还仪式,15名来自各地的被骗群众现场收到被追回的资金580余万元。据悉,2015年以来市公安局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拦截的资金已达10亿元,第一批将返还上亿元,其余资金也将陆续返还受骗群众。这是国内集中返还资金数额最大、涉及受害群众最多的一次。在电信网络诈骗愈演愈烈的今天,这个消息无疑是令人欢欣鼓舞的,特别是那些遭受巨额诈骗的家庭,多么希望被骗走的钱财能够失而复得呀!
对于受害人来讲,抓住诈骗分子固然是好事,但追回被骗钱财才是对所受伤害的最好抚慰。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追赃比追捕更难办,要真正起获赃款,需要警方付出N倍的努力,且很多被骗走的钱等同于泼在地上的水,早已被犯罪分子挥霍一空了,无法再找回来。对此,我们在呼吁警方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最大限度挽回被骗群众损失的同时,需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诈骗防范宣传,希望广大民众能时刻绷紧防骗这根弦,用一双慧眼及时识破骗子伎俩,断了他们的行骗念头。
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例,媒体上多有披露。就在最近的央视新闻中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位老人准备去银行汇款2.5万元,被热心市民和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可能陷入电信诈骗,及时报警。经过警方调查,这位老人此前已经给某诈骗团伙汇款共27次,涉及金额高达44万元。其诈骗手段有些雷同,该老人在向当地卫生部门投诉某家医院医药费偏高问题时,其投诉信件却落入骗子之手,对方先是以报销医药费为诱饵,让老人先支付各种费用,告诉她事后将全部返还,结果老人就一笔笔汇去,累计金额竟高达数十万元。
综观这几年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骗子的手法可谓五花八门,且不断翻新。从“猜猜我是谁”的假冒熟人诈骗,到“我是你领导”的冒充上司诈骗;从利用网络平台布下种种陷阱的非法传销,到打着官方旗号承诺高息收益的非法集资;从微信圈里傍上“鸡汤文”的虚假广告,到用“国字头”招摇撞骗的“山寨社团”,诈骗分子大行其道,连过年都不休息,令人防不胜防。很多受害人的血汗钱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流入骗子的腰包,真是悔恨交加啊!
且不说那些持续爆发的非法集资、网络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如何利用迷惑性、欺骗性强的犯罪手法,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大家应该引以为鉴,从中找出上当受骗原因,时刻保持警惕)。就拿我们天天看到的那些“鸡汤文”来说,大都来自于微信好友们的转发,什么“生活的坑往往是自己挖的”、“人生不得不提的30个忠告”、“艺校女生被潜规则”、“17岁女友被囚禁”,等等,看上去充满善意、发人深省,孰不知在其背后竟暗藏着获得丰厚的产业链。在多个“鸡汤文”转发平台,每篇文章首尾均有大量广告,多涉及丰胸减肥、男性保健用品等内容。至于产品的真假、价格的高低嘛,不知你是否懂得,反正是“只要给钱,啥广告都可投”。这些“鸡汤文”由专门的微信公号或APP等转发平台分发,注册人员通过转发此类文章可获得提成,并有“上线”“下线”之说,还有“转发分享文章就能赚钱,躺着月入万元”的广告语频频出现,这里面都是些什么货色就不言自明了,反正是坑你没商量。
警方提示,以下“八个凡是”都是诈骗,切勿上当: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凡是通知中奖、领取补贴要你先交钱的;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的;凡是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及短信验证码的;凡是要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凡是自称领导(老板)要求打款的;凡是陌生网站(链接)要求登记银行卡信息的。其实,这“八个凡是”只是“概略瞄准”,是骗子们使用最多的招数,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总是比预想的要复杂的多,诈骗手段总是在不断“升级”,一旦发现“新情况”,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有疑虑,千万不可贸然行事;万一被骗了,则应该在第一时间及时报案,切莫心存侥幸和幻想。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压缩骗子们实施犯罪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保护住我们的钱袋子,避免“血本无归”“走投无路”等悲剧惨剧的发生。
当然了,从法治角度看,我一直希望能以重典惩治诈骗,并从刑法方面适当降低死刑的门槛,一旦诈骗数额达到某个标准,则一律诛杀之。如此这般,就不会有那么多铤而走险的诈骗犯罪了,老百姓会感觉更安全更踏实一些。(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