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天使老人”留下一串春天的故事
在中国,有一个月份被称作“雷锋月”,那就是三月。在这暖意融融的阳春三月里,我不知不觉地吟咏起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此时,有一位天使般的老人浮现我的眼前,她就是曾经的北京朝阳医院外科护士长、南丁格尔奖得者司堃范老人。是的,她已经飘然而去,永远离开了我们;但在我们心中,她永远都活得好好的!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猴年春节,有两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溘然长逝,永远离开了我们。一位是家喻户晓、孺妇皆知的阎肃老师。身为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著名艺术家,享年86岁的他,给后人留下1000多部(首)文艺精品。这些作品情感真挚充沛,让人感到有筋骨、有血肉,有道德、有温度,在优美的歌曲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向上的力量,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歌曲就出自阎老笔下,如《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城长》、《雾里看花》、《五星邀五环》、《小白杨》、《说句心里话》、《当兵的人》,等等等等,都广为流传,深受大家喜爱。另有歌剧《江姐》、《党的女儿》,京剧《唱脸谱》、《北京的桥》、《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也都深入人心。一代艺术大师忠魂陨落,一位德艺双馨的老人一生都奋斗在艺术创作一线,直到古稀之年,依然坚持走边防、下基层,依然心系舞台,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他的一生可用12个字来概括: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
相比于阎肃老师,司堃范老人虽然荣膺第三十届南丁格尔奖章,还有着第一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劳动模范等闪光荣誉,但终归没有阎老那样极高的社会知名度。在半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里,知道司堃范的人也许并不是特别多。然而,她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和照亮着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她好似一缕春风,吹拂在周围人的心田,为这个社会留下一串串春天的故事。
2016年2月12日,享年85岁的司堃范老人离开了她眷恋的这个世界。四天后,在北京朝阳医院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上,社会各界一千多人纷纷赶来与她作别,面对安卧于鲜花翠柏丛中的她鞠躬致哀,祝她一路走好。
司堃范老人出生于1930年,1950年从护士学校毕业的她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回国后马上投身朝阳医院筹建工作,并担任手术室护士长,成为该院第一批护理工作者。从医院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时代开始,她数十年如一日,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病房,细致入微地为每一名患者提供周到服务。她爱医院如家,节假日也要到病房察看,悉心观察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变化,精心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她严于律已,所在的护士站始终保持一尘不污,对病房的严格管理也是出了名的。然而,几乎所有患者都把她视为亲人,有什么心里话都愿对她讲,她也总是千方百计地给予方方面面的关心和帮助。她在护理岗位上奋战了37个春秋,成功救治了大批危重患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护理人才。1985年,她荣膺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
1988年,司堃范从医院退休后谢绝了三家医院的高薪聘请,毅然决定将护理工作由医院转向社区、转向家庭。退休第二天,她就到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将自己志愿为社区里孤寡老人服务的想法作了汇报。在街道和社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她挨家挨户地走访,用了3天时间,摸清了社区需要提供服务的孤寡老人的基本情况。他们当中有专家教授、黄埔军校老军人,也有普通退休职工,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也已63岁。这些老人几乎都有这样或那样病痛。要为这些人服务谈何容易,若要达到他们满意,那更是难上加难。对此她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迎难而上,为了便于掌握病情发展和及时服务,她为这些老人建立了病历档案,定期体检,上门诊疗,并进行心理疏导。20多年来,她不间断地照顾着29位孤寡老人,累计上门护理达6200人次,为这些孤寡老人减轻了病痛,充实了生活,增添了欢乐,延长了寿命。她还将每月的劳模津贴用于为孤寡老人们购买药品营养品,这么多年究竟花了多少钱,连她自己也不清楚。她还倡议和组织了“独居姐妹互助组”和“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服务组”,建立“司堃范志愿者爱心工作室”,开通“司堃范为老服务热线”。在她的感召和带动下,很多年轻护士跟随她开展志愿服务。她常说:“志愿服务是我一生的追求,我要让南丁格尔奖章永远闪光!”
关于司老的爱心助人故事,实在太多了,多的就像吐鲁番秋天的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
她刚在社区做志愿服务的那个时候,社会上不知道“志愿者”这个词,她的善举每每不被人理解,人们不相信会有这种好事。社区有位姓关的大爷体弱多病,她上门为他普查时,明明老人在家,却半天敲不开门,好不容易门开了,她依然吃了闭门羹,一句“我没病”,把她挡在门外了。她不灰心,反复向他解释,说自己想照顾社区的老人,义务服务,好让你健康,等等。最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关大爷相信她不是随便说说的,更不是以服务为借口牟取钱财。经过她检查,发现老人血压高的吓人,背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血疹十多处,挠得血迹斑斑。司堃范立即带他去医院疗治,回来后每天为他涂药、量血压,直到关大爷湿疹愈,血压也维持正常了,她才放下心来。
一位名叫韩永祥的百岁老人,患有严重白内障。有一天,由女儿带着他到朝阳医院,司堃范陪着他们楼上楼下跑个不停,轮到做化验时,女儿韩菊元突然心慌发病,司堃范又帮助她治病,使她亲身感受到这“雪中送炭”的温暖。她对司老说:“你的工作太伟大了,我也要参加社区服务工作。”后来,已经退休的韩菊元成为一名志愿者,还担任了社区扶贫志愿组小组长。
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司堃范刚刚端起饭碗,就听到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邻居陈大妈的外甥女,今天来看陈大妈,发现舅妈突然病倒了。司堃范放下饭碗,拿起血压表就奔向陈大妈家。然而,在给她检查后,发现血压脉搏都很正常,并没什么危险,便猜测她有心病,便同她慢慢聊起了家常。原来,陈大妈看到电视中一个老人死在了家中,几天后才被发现。她想到自己也无儿无女,一时悲从中来,心想不如早死算了,所以几天来不吃不喝。司堃范苦口婆心地劝解了一天,直到夜色已深,陈大妈情绪稳定下来才离去。然而,回到家后,陈大妈的事情一直浮现在她的脑海,使她生发出新的念头。
从此,司堃范除了为孤寡老人经常做心理护理外,经常利用在公园锻炼的机会,组织独居老人们聊天,并成立了社区独居老人“十姐妹聊天组”(后增加到25人)和“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服务组”,组织老人们志愿互助,并利用各种时机向他们传授健康知识。老人们常说,“见到了司大姐我们就有了安全感!”一句看似平常的话,道出了司堃范的默默付出,也表明了这位老人有决心有能力让其他孤寡、空巢老人走出封闭世界,学会用“关爱”的心态去享受晚年的幸福。
早在1999年,司堃范老人便在北京市红十字会办理了身后志愿捐献遗体的手续。如今,她已随风而去,她的身后之事一切皆遂她生前所愿,那就是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个世界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她就像一缕春风和阳光一样,总在付出,不求索取,唤回的是人间满眼春色。愿她的精神永存、爱心永驻!(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