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怀柔栗子香
金秋时节,浓浓的炒栗子香味弥漫着京城的大街小巷,是那样的沁人心脾。世界上有美味千万种,我不知道还有那一种比栗子的味道更能刺激我的嗅觉和味蕾。
记得小时候生活在河北老家,每到农历9月赶村子里的庙会时,便会被这种油光闪亮的棕红色小东西所吸引,于是拽着大人衣角央求买上几颗,小心翼翼地剥开外壳,将里面金黄色的果肉咬上一小口,放在嘴里慢慢地嚼,那种香甜可口的美妙感觉就别提多美了。后来长大了,开始闯荡外部世界,好吃东西的见多了,对栗子的感觉也日渐淡漠了。直到有一天,我调入京城工作,第一次尝到产自京郊怀柔的糖炒栗子,我的味蕾告诉我,今后便对她情有独钟了——那种香香甜甜的美味,软软糯糯的口感,比我吃过的任何一种栗子都要好。难怪“怀柔板栗”的名头这么响呢,连很多外国人都知道,吃过之后没有不叫好的。
据悉,怀柔的种植栗子的历史非常悠久,自古就有“中国板栗之乡”之称。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时期,怀柔这地方便开始种植板栗,并被认定为宫廷贡品。这里有一棵树龄达800年的“栗子王”,至今还在开花结果,为人类提供天然美食,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并品尝其果,这足以见证怀柔板栗的久远历史和美食文化地位。到了明清时期,怀柔板栗种植规模已相当大了,其美味口感和营养价值自不必说,据说慈禧太后为了延年益寿,经常食用怀柔板栗面做的窝头,后传至民间,成为北京著名的小吃之一。
“怀柔板栗”的美誉,源自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环境和条件。据清《日下旧闻考》记载:“五方皆有栗,惟渔阳(指怀柔)、范阳栗甜美味长,他方者悉不及也。”就是说,虽各地都生产板栗,但品质却不及怀柔板栗好,怀柔板栗堪称“板栗之冠”。何况就板栗这个“家族”来说,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呢,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如今在怀柔的九渡河、渤海等乡镇,尚有10多万株、面积近万亩的明清板栗园,成为京城及周边地区秋季采摘活动的首选之地。至于今天怀柔区全区板栗种植面积,则多达20多万亩,年产量在1.2万吨左右,喜欢美食和采摘的朋友,完全可以乘兴而去、满载而归,绝对不虚此行。
这不,趁着秋高气爽的大好季节,我们一行数十人浩浩荡荡地奔着“怀柔板栗”来了,行进在怀柔的群山怀抱之中,但见大片大片的栗子树上,密密麻麻挂满了栗子果。栗子果外形似海胆,但是成熟后果实外壳上的针状刺是硬的,用手碰一下扎的生疼,俗称“刺儿果”,但这也正是它的妙处所在,自然界的鸟儿虫儿对它构不成伤害,带刺的外壳起到了自我保护作用。待它成熟后,这些“刺儿果”则会自动张开笑口,露出里面棕红色的栗子——这些大家并不陌生的果实,或三三两两抱成一团,或干脆独头单身,等待我们采摘。采摘的方式,可以用长长的杆子打下来,也可以等待它自动脱落掉在地上,再捡起来。总之,这里的一切都非常好玩,充满好奇,从中可以体会到秋收的劳动乐趣。于是乎,大家在这里亲手打栗子、捡栗子、剥栗子,体验一把“山里人”的生活,然后再尽情品尝刚出锅、冒着热气的糖炒怀柔板栗,更感觉到它的香香甜甜的美妙滋味,别提有多惬意了!
你可别小看吃栗子,其实也是有讲究的,不会吃的人通常先用牙齿咬破皮,再胡乱地剥开,剥出的栗子肉通常都是支离破碎的。会吃栗子的人,只须手指甲在栗子的中间部位横着划破,尔后再用手轻轻一捏,栗子肉就完完整整地脱壳而出,宛如一块晶莹圆润的淡黄色的玉石,非常可爱诱人。
来到怀柔,除了能采摘、品尝和购买到质优价廉的板栗外,还能吃到地道的农家板栗宴、铁锅鱼宴等特色美食,并可以顺道游览慕田峪长城、黄花城长城、箭扣长城、红螺寺、雁栖湖、青龙峡等著名旅游景点。无论品美食,还是赏美景,都让人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真是没去想着去,去了还想去。(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