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变”与“不变”都令世界惊叹
金秋时节,迎来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日子,隆重的庆祝活动自不可少,习近平总书记还十分珍视地在贺匾上题词:“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
这的确是个值得大庆特庆的重要节日,西藏的发展变化用天翻地覆、恍若穿越千年来形容,一点儿也不夸张。我们知道,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人民过的是什么日子,那可是延续了几百年的农奴社会呀!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社会制度,比欧洲中世纪的农奴制度还要黑暗和反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和絶大部分牲畜,都集中在极少数的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手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几乎一无所有,遭受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没有任何人权和自由。西藏的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成立自治区,才使西藏人民走上自由幸福的大道,就像《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歌中所描绘:“……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儿传四方……”
说到西藏的巨变,不能不提到“援藏”两个字。川藏线上,青藏线上,几十年来,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们究竟在这里流过多么汗水,出过多么力,吃过多少苦,那是有目共睹的。正是由于他们在高寒缺氧等工作生活条件下的牺牲奉献,才有了天堑变通途的公路、铁路运输线,才有了“坐着火车上拉萨”的豪迈。特别是青藏铁路,乃人类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堪称地球之巅上树立起的一座历史丰碑。此外还有阿里昆莎等民用机场投入运行、拉日铁路通车运营、拉萨至林芝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全面开工,一个由铁路、公路、航空、邮政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屋脊上。
更有大批大批的深入西藏各地的援藏干部和志愿者们,有的同志在西藏一干就是几十年,为西藏“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从而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 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援藏”二字又不断注入新的内涵,“特别讲忠诚、特别能创新、特别能担当”成为新时期援藏干部的突出特点。他们视西藏为第二故乡,视藏族等各族同胞为亲兄弟亲姐妹,感情上特别投入,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地援助西藏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使西藏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均有神奇般的改善,家家户户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屋,汽车、摩托车、电视、冰箱等体现现代文明的东西应有尽有,藏族群众仿佛生活在幸福的天堂。
西藏的变化之大令人惊叹,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也让人倍感欣慰。换句话说,西藏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翻天履地的变化,但西藏人民精神生活的宁静未曾改变,雪域圣地的碧水蓝天依旧,山川依然那样秀美,河流依然那样清澈,动物依然那么多样,植物依然那么繁茂,这里处处都是令人魂牵梦萦的“香格里拉”。这自然要归功于国家对西藏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归功于《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实施方案》等法规的自治性,归功于千千万万个援藏干部对生态环境的悉心呵护。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影响被扭转了。他们从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入手,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无序、过度开采,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空气、水源、土壤等方面环境污染,较好地保持了资源、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退化速度“零增长”。他们加大环境管理与执法力度,以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环境优化和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建设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并形成全民参与生态环保的良好氛围。据2014年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西藏森林覆盖率达11.98%,森林面积1471万公顷,其人均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天然林蓄积等5项指标位列全国第一。另外,西藏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居全国前列,其中藏羚羊、黑颈鹤种群数量十几年间增加约3至4倍,分别达20万只、7000只以上, 野牦牛、藏野驴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增长明显。
同时,环保意识已渗透到西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拉萨市公交运营投入了大批新能源公交车,纯电动出租车也开始运营,500多辆设置在拉萨街头的公共自行车为市民绿色出行带来便利,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减排设备进入寻常百姓家。总之,西藏的物质生活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在为保护这片“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不断增添正能量。愿西藏这片天蓝蓝、水清清的雪域圣地,成为子孙后代永远享用不尽的福地。(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