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创客”在行动
今年两会上,“创客”和“众创空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创客创业尤其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有望迎来黄金期,包括创客活动在内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推动着中国经济大步向前。
创客的兴起,首先让人关注的是创新土壤和生态。根植于家庭的“车库”被认为是发达国家创新生态的“根部”,其不同于传统的创新就在于,它突破了以大公司、政府为主导的相对封闭式创新,转向商业化时代的开放、协同式创新,来自普通人的创意和贡献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分量。换句话说,创客的创意来源于生活,其创造的出发点是对生活较为纯粹的思考,是一种不满足现状、力求改进并注重把想法动手做出来的创新行动。对创客而言,创意和动手能力是唯一也是最大门槛,微成本甚至零成本就可以把想法做出来是创客的鲜明特征。如果你认为创客不过是“做着玩”,那就落伍了,在当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创客型企业开始崭露关角。研发生产模块化开源硬件的Make
Block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85后”王建军便是创客出身,2012年刚成立公司时,老板员工都是他一个人。仅3年时间,他的公司已有职工50多名,年销售出入超2000万元,三四十家工厂为其代工生产。因“柴火创客空间”而闻名的潘昊也从创客中走来的,如今他创立的深圳矽递科技有限公司可是不得了,去年公司销售收入上亿元,还立志做全世界最大的开源软硬件平台。
如果你想感受一下众创的氛围,那就不妨去中关村看看。在北京创客总部,办公区外墙上写满了“超越自己”、“增强大局观、双赢思维”之类的标语;走廊两边各个办公室里,传出的是键盘敲击和交谈的声音。创客总部成立只有一年多时间,便吸引了数十个团队在这里孵化,这些创业团队中32个项目拿到了投资,每个项目平均获得天使投资金额近400万元。诚如创客总部创始人陈荣根所言,缺钱、缺人、缺品牌、缺平台几乎是所有创业者面临的问题,但他们又各有资源、各有优势。为此,创客总部在为创客提供低租金场地服务,组织创客沙龙、创客私董会、投资问道、老虎大讲堂等各类活动的同时,以“靠谱协同创业圈”为理念,全力打造协同创业氛围。如,创业者之间不计报酬的开发、内测、市场推广等,培养创业者合作共赢意识。
在另一个众创空间“北大创业孵化营”,千余平方米的办公区内,上百个工位上都是争分夺秒的年轻人,有围坐讨论问题的,有在电脑前埋头苦干的。去年底,经过一道道筛选,由这群年轻人组成的36支创业团队最终获得了在这里为期6个月的创业“孵化”机会。他们多数从事互联网与新媒体、智能软件行业。与市场上同类机构相比,孵化营少了商业气,多了校园氛围,30多个团队一起,加上投资机构、孵化营导师以及科技园的创新服务团队,产生了一种“创业社交”的良性文化。同时,初创企业可以与投资人对接,让创业产品更接地气。入营的36支团队中,近期已有两支团队先后获得500万和6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多数团队也逐步实现产品上线测试运营。
创客空间类似基础设施的东西,没有这个,就没法形成“创新—创业”的生态。同时,创客空间更像一个创意集散地,不是所有人既懂硬件又懂软件,还懂市场,只有将各门类人才融合在一起,才能迸出创新的张力和活力。
相比具体产品带来的变化,创客活动所创造并且制造的精神,更有深远的意义。在车库、咖啡馆等创客空间,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天马行空地探讨着形形色色的想法,交换着对创新和技术的改进途径,这种习惯和文化足以形成重塑科技行业的新力量。在中国,只有先培养出千千万万个创客,才有可能诞生出成功的创业者。(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