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器
最初看到“孵化器”一词与“中关村”相关联,还以为中国“硅谷”又冒出项什么科技成果。没想到才疏学浅、孤陋寡闻的我这下糗大了,孵化器并不是具体的某项技术成果,而是一种形喻和泛指,是一种科技成果所无可比拟的创新模式。试想,连创新型企业都可以批量“孵化”,还有什么成果创造不出来呢?!
“微软创投加速器”就是其中的一家“孵化”机构,它出自“豪门”微软公司,却落户于中关村,自然也属于“两情相悦”。不管怎么说,微软就是微软,微软创投加速器在中关村落地两年多,便吸引了海内外最优创业者。如,Facebook首席科学家、Yahoo全球实验室、谷歌眼镜的创始团队成员、前新京报创办团队等世界级人才,都把微软创投加速器作为首选创业基地。这家孵化机构对初创企业的招募自然是门槛高、筛选严,但一旦入选并进入6个月的孵化期,便可获得价值6万美元的云服务,免费入驻微软亚太研发大厦内办公,并得到导师团的悉心指导,以及“招人、找钱、找用户”等全面服务。短短两年多时间,他们便孵化了106家企业,其中85家已经毕业。仅已毕业的校友企业总体估值超过100亿美元,客户群覆盖超过3亿的用户和数十万企业用户。看来这只“孵化器”的能量还真是惊人,好似装填了“核动能”。
在中关村创业大街,这样的创新型孵化器还有很多,如,清控科创硅谷孵化器、创新工场、车库咖啡、3W咖啡,36氪、飞马旅、黑马会,等等,如雨后春笋竞相冒了出来,释放出极大的创新创业能量,呈现出“新服务、新生态、新潮流、新概念、新模式、新文化”的六新特征。
“中关村现象”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创业文化,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高校资源,而且有着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日臻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众所周知,以“电子一条街”成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人才特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迎来更加迅猛的创新创业大潮。仅去年,中关村新创办并实际经营的科技型企业就超过了1.3万家,并且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都占到了全国40%以上。涌现出小米、京东、亿赞普(F2C)等一批领军型创新企业。其中小米成立不到5年,已实现收入700多亿元。
在中关村这片创新文化土壤中,催生了百度的人工智能、格灵深瞳的计算机视觉、中芯国际的28纳米集成电路成套工艺、百济神州的靶向型小分子抗癌药等一批面向市场的重大产业化创新成果,引领高端产业发展潮流。其主要表现为:互联网、大数据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转型升级引擎;前沿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催生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移动医疗、智能家居、智慧环境等新产业,创造了新需求、新就业和新价值;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新增长点;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家精神文化氛围。去年全年实现企业总收入3.57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利润和税收均增长20%以上。今天,站在“互联网+”风口浪尖上的中关村,新一轮跨越发展势在必得,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创新引领作用更值得期待。(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