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日
“悲莫悲兮伤别离”。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慎终追远、缅怀逝者的一个节日。清明时节的绵绵细雨,寄托着生者对逝者思念,也带给我们更多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如今,移风易俗、用文明简约的方式来寄托哀思,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变化的背后,有着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彰显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有一种安葬叫“生态葬”,可以让逝者回归自然。即逝者遗体火化后,通过树葬、海葬、花葬、草坪葬等不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既环保节能,又不浪费钱财。如今,遵从逝者意愿、选择生态安葬正逐渐成为一种主动选择。今年清明时节,北京市民政部门组织免费海上“扫墓”活动,300多名逝者家属在天津塘沽港渤海湾撒落花瓣,向逝者寄托哀思。这是北京市继去年清明时节组织海上共祭后,又一次组织海上“扫墓”,而且这种祭奠活动有望成为常态化。另外,近几年北京市先后组织了240多次近12000份骨灰撒海活动,今年骨灰撒海业务已预约到7月份。骨灰撒海不仅可使生前热爱大海的逝者魂归大海,而且逝者亲属可享受丧葬补贴和很多项祭奠服务,因而成为很多老人对“后事”的首选。对于生态葬,很多人都用“绿色环保、节约土地、文明节俭”来概括。比如树葬,大家认为骨灰融入大地、滋养树木生长,也是以另一种方式让生命延续。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摒弃了烧香、烧纸、燃放鞭炮等传统祭祀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鲜花祭祀、网络祭奠,特别是网络祭扫成为缅怀逝者、追思先人的理想形式。如,有些人在网上为逝去的亲人建虚拟公墓和纪念馆,在这个平台上,亲友们可以上香、烧纸,也可以献花、献供、写悼文,还可以将逝者生前照片甚至影视片段传到网上纪念馆,并建立回忆相册、亲友追思、时空信箱、许愿墙等板块,再通过QQ和微信将逝者的网祭地址告诉亲友,让各地的亲戚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留言、发祭文,祭文还能永久保存。今年清明节,北京市还推出网上英烈纪念馆,网友可以通过网上献花、寄语等方式祭奠先烈,表达对抗战英烈的哀思。
实际上,人死如灯灭,逝者的那个世界和网络世界都是一种“虚拟空间”,网上祭扫的内容显然比现实祭扫更为丰富和精彩。
其实,不管是生态安葬、海上“扫墓”,还是网络祭奠,都是最好的生命教育课,可以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正确看待生死问题,形成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殡葬观念,从而摒弃“厚葬厚祭”的陋习。在生命教育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学到感念祖先、感恩父母,善待生命,明白尽孝要及时、爱要及时、行善要及时。包括道歉和谅解都要及时。
同时,“向死而生”也应该成了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课。如今这个世界,过度的繁华和喧嚣,让不少人迷失自我,错误地追求一些外在的物质的东西,从而失去了对灾难和死亡的终结思考,失去了对内在心灵宁静的关注。就像有的朋友所说,每次去火葬场,经历生死离别,都会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感,珍惜意识也会增强很多;平时看不开的功名利禄,也都看开了。显然,在这个万物生长的清明时节,我们思考“向死而生”,可以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洗涤,让生命和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