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节过后话“年味”

(2015-03-02 07:34:17)
标签:

年味

年味儿

春节

乡愁

传统文化

春节过后话“年味”

      羊年春节小长假已结束好几天了,虽有“不出正月十五还算过年”之说,但这个年毕竟过得差不多了。年过得昨样?滋味如何?想必每个人都会有一番感慨。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这首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将过年的欢乐喜庆气氛充分表现出来,让浓浓的年味儿撩拨人心。

    是呵,过年必得有年味,这种年味体现在吃美食、穿新衣的期盼中,体现在杀猪宰羊、磨豆腐、蒸枣馍的年货筹备中,体现在剪花纸、贴对联、放鞭炮的新鲜热闹中,也体现在敬神祭祖、尊长爱幼、走亲戚拜大年的祥和气氛中。我们现在谈论年味,其实是在怀念一种乡愁,这种乡愁既包括舌尖上的那些渐行渐远的滋味,也包括人际间中那些民风年俗、人情世故。即便你我久居都市,漂泊在外多年,也很想千里迢迢赶回农村老家过年。如果发现年味寡淡了,变异了,不似以前了,你就会产生一些失望和失落。

    其实,我们也不必苛求记忆中那种年味、那种乡愁。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城乡巨变,物质生活从匮乏到丰裕,精神文化生活从相对封闭走向网络信息化,我们除了从传统文化意义上认知它的寓意外,很难再复原过去的那些过年习俗和方式,味道自然就会有所不同。这说不上有多么悲哀,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快,快的连我们自个儿都有些迷失了。

    对春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必须的,包括恢复很多传统的民风民俗,因为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无穷智慧,具有教化人心的功用。但我们如果只复制其“外在形式”,不注重在传承中创新,做不到与时俱进,自然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就拿今年春节来说,很多人不也过得有滋有味吗?比如,很多年轻人在体验抢网络红包的乐趣,尽管有“低头族毁了春节”、“人们无暇想见,派人民币去问声好”等反对声,但在这样一个全民参与的网络时代,抢红包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一份惊喜和祝福。这些变化恰恰是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现实写照。与此同时,网络拜年也不什么新鲜事了,今年的网络拜年更是花样百出,语音、视频、卡通、动画等各种新手段全派上用场,可以用图片和动画自制电子贺年卡,可以摇动手机摇出新年幸运签,还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把自己的头像自动生成卡通形象、做成拜年动画传给好友,让拜年的方式充满个性化和时尚感。更有春节选择出国旅游的“洋范儿”们,庞大的中国旅游“大军”显示了强大的消费能力,那不一样的年味儿更让很多中国百姓羡慕和期待。

    春节是一个阖家团聚的节日,自然离不开家乡的记忆、家的味道、家的情怀。今年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备受重视,连国外的“中国年”也越过越红火,陪着老人逛庙会、带孩子感受传统,和爸妈一起做年夜饭,有的不能回家便“逆迁徙”地把父母接到自己生活的城市过年……不论在国内还国外,在老家还是新家,这都是一种年味,一种将亲情与快乐糅进思念的年味。(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