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北京地铁的重要日子
12月28日,是北京公交调价的第一天。北京地上公交大都由原来的1元(刷卡4角)起步,变成2元(刷卡1元)起步。变化最大的是地铁,多年的“地铁2元随便坐”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起价3元,按距计费”,这意味着长距离乘坐地铁,票价可能要翻上两番,涨到七、八元了。很多人感觉乘地铁就像打出租车,对公里数开始敏感起来,平时出行往返一次十多元,还是有些心疼的。于是乎,有人在公交换乘以及公交、骑车、步行的结合上开始算计了,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省钱的办法。
昨天(29日)为调价后首个工作日,笔者也加入到公交出行的行列。为体验地上地下公交的客流公布情况,特在早高峰选择地铁与地面公交换乘,总的来看客流情况变化不大,坐地铁的人略有减少,乘地面公交的人有所增加(听说与地铁1号线地铁几乎并行的大1路车居然排起长队),票价变化非常明显,从清河大楼公交站到灵镜胡同地铁站,原先需要2.4元,现在则需要6元。每天上下班须花费12元,按每月22个工作日计算,再算上每月刷卡超过100元、150元后的折扣,一个月的公交开支大约在200元上下。其实也不算多,比自驾还是省钱多了,而且不担心堵车,还能在出行途中活动活动。特别像我这种平时喜欢健步走的人,每天利用上下班路途步行5公里左右,既锻炼了身体,还能省下一两块钱。如此想来,心里平衡了许多,畅快了不少。毕竟有个好心情、好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12月28日,也是北京地铁4条新线同时开通的日子。虽然4条新线的开通,同近日的北京新机场破土奠基、南水北调成功通水一样,没有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式的隆重庆典仪式,但其意义却着实不小。随着地铁6号线二期、7号线、14号线东段、15号线一期西段的同时开通,北京的轨道交通再添62公里,共计达527公里。这对客流量位居世界第一、日均客运量突破千万人次的北京地铁来说,可谓大好事一桩。
大家知道,北京地铁始建于1965年,运营于1969年,仅有四十多年历史。就在2007年,北京的地铁总里程才142公里,只有五条线路,但在此后的短短七年时间里,北京神奇般地建成庞大的地铁网络,其建设速度在全球绝无仅有。就连早在1863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的英国伦敦也自叹弗如,难怪去年金秋伦敦市长鲍里斯特意来体验咱北京地铁呢,还称北京地铁“太捧了,真干净!”
当然了,北京常住人口已超过2100万,以目前的城市规模和人口总量,即便拥有全球最大的地铁网络,整个城市也未必不产生拥堵。这不,地铁4条新线开通的首个工作日早高峰,虽然有的地铁线路比往常宽松了不少,但由于地铁涨价、乘坐地面公交相对便宜的因素,地面公交客流增加了,有的站台甚至排起长队,城市道路拥堵状况并未见明显好转。
毫无疑问,为了北京的今天和明天,治理“城市病”是必须的,特别在治堵和治霾上要做足文章。近年来,一项旨在调整和疏解非首都城市核心功能的“瘦身健体”活动已在北京开展起来,目前已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 、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拆除中心城商品交易市场36个,不仅使城区的环境面貌发生改变,而且今年北京的常住人口比去年少增加约10万人,实现了年度的调控目标,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堵”和“霾”的问题,必须控制日益庞大的机动车数量,因为车多造成拥堵,车多排放的PM2.5等污染物就多,而且成为霾的主要生成源之一。北京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必须对私家车辆和公务用车严格管控,积极倡导和鼓励绿色出行,全面优化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通行状况,让骑行和步行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话说对机动车长期实行单双号限行,我认为这不失为利大于弊的良策,尽管目前有反对的声音,但为了不使大家天天堵在路上,白白耗掉那么多时间、油料资源,以及排放那么多尾气污染这座城市,莫如痛痛快快限行、顺顺畅畅行驶。北京APEC会议期间因单双号限行、公车停驶七成,结果道路分外顺畅,车速平均提高一倍,并持续保持“APEC蓝”,就很能说明问题。眼下公车改革已成定局,用不了多久,公车数量就寥寥无几了,但还有四百多万的“私车大军”。如果因单双号限行,家庭购车热情陡降,私车数量不增反减,你不觉得这是一件极好的事吗?如此一来,道路拥堵和空气质量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