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法治的春天
1978年的那个春天,是一个春潮涌动的春天,邓小平主导“科教兴国”,郭沫若吟咏“科学的春天”,国人张开双臂来热烈拥抱这个春天。
36后今天,中国大地再涌春潮。这是一个“法治的春天”,反腐纪录屡屡刷新,“打虎拍蝇”举国欢呼,依法反腐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度以“依法治国”作为全会主题,力求让法治成为国家信仰。这是党心民意的力量凝聚,这是法治春潮的澎湃激荡。这个“春天”注定要成为“法治里程碑”,载入光辉的历史史册!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中的这句名言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奉为圭臬,彰显了党和国家最高层的政治信仰和治理理念。如果把国家发展比作飞驰列车,法治就是铁轨;如果把治国理政比作建桥筑楼,法治就是钢筋。毋须回避中国法治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种种问题,也不必讳言法治精神之缺失对执政根基的损害有多大。今日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观念多元,利益关系复杂,矛盾交织,民众期盼公平正义。今日中国,已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体量巨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平稳运行呼唤法治的保驾护航。今日中国,让法治成为治理理念和共同信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迫切。尊奉法律,需要执政者、治理者发力,更需要全体公民给力,用法律来定分止争,维护之、践行之。
新发布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可谓目标和任务明确,脉络清晰,亮点纷呈。以“五个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绝不限于口号喊得有多响,而是进入全面实施层面。具体来说,不仅法律规范体系完备,而且法治实施高效、法治监督严密、法治保障有力、党内法规完善。说的更白一点,就是用制度消除法治盲区,确保将法治的板子打在具体人身上,任何人都不能逍遥法外。比如,通过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制度,让公民参与立法途径更多;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用法治来治理庸官懒政。再如,法院、检察院可跨行政区域设立,领导插手司法要记录,错案要倒查,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捆住了徇私舞弊、法外施恩的权力之手。还有一大亮点,环境污染检察院可起诉。什么意思呢?比如河流污染,谁代表老百姓去打官司,因涉及很多企业、很多个人,案件复杂,老百姓单打独斗显然没这个能力。现在明确检察机关要代表受害者去起诉排污的工厂、企业,这样可以让司法摆脱其他约束,检察机关真正行使职权。
如此看来,今后完备无缺的法治体系完全可以做到,该谁履职谁就得负责到底。倘若如此,我们就可以拥有“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了,就能真正享受到公平正义了。
“法治中国”不是梦!让我们以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开启通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门,用法治信仰支撑起文明的天空!(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