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来霾去伤不起,联手治理才给力

持续数日的浓重雾霾,让身居京城的人有种窒息的感觉,早上喜欢运动的人,不得不停下脚步。北京各大公园里,天气晴好时游人摩肩接踵,雾霾之下则显得有些寂寥。
西单路口,有一处用花草搭建的的景观,生机盎然,宛若童话。这是为国庆65周年所布置,也是迎接APEC盛会的一道景观。在这重霾天里,有市民望着景观中憨态可掬、纵情玩耍的“熊猫宝宝”、“兔宝宝”,忧心地说:“这样下去,她们恐怕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众所周知,PM2.5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雾霾作为其主要载体,人们对它的恐惧源于“伤不起”,毕竟人的生命健康最可宝贵。
下个月就是北京APEC会议了,不少国人担心,如今的北京霾来霾去,如此国际盛会再遇上持续重霾怎么办?会带来怎样的尴尬?毕竟雾霾这东西不好“管教”。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加大治霾力度,争取尽早“脱霾”。
从世界各国看,“脱霾”并非没有成功先例。上世纪90年代,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位列世界十大空气重度污染城市之一,并因肺癌高发被称作“致病城”。然而,20年后这座城市改头换面,变成一座空气清新、天空湛蓝的美丽城市。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其经验可归结为6个字:“多种树,少开车”。如,他们推出“一户种一树”活动,用绿色森林席卷“水泥森林”,恢复城市周围的绿化带,城市的绿色植被、花草树木,都是受法律保护的。在室内种植花草或将天台开发成花园已经成了一种风气,绿化家园理念已融入市民的血液中,保护树木成为爱国、爱家乡的一种表现形式。再如,他们打造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强力推行“今天不开车”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机动车辆的尾气排放。
历史上,像墨西哥城这样将严重污染永远写进历史的城市不止一个,“雾都”伦敦、曾遭遇“四大公害病”的日本,如今都已成为治理环境污染的样板。这些“它山之石”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透过世界窗口看北京,我们在城市绿化美化、交通环境治理上都有长足进步,但也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比如,我们在治理违章建筑、违规施工、街边烧烤,以及开展垃圾减量、公车管理等方面,往往说的多、做的少,落不到实处;文件没少发,会没少开,却收效甚微。就城市交通而言,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全面推行绿色出行,乃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当然了,治理雾霾不能靠一城一池各自为战。北京持续重霾,天津、河北等地也概莫例外,同一片区域,谁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因此,治霾不能靠一市一地去“战斗”,而应该联起手来一致“对霾”。在一定程度上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乃是包括治霾在内的环境治理协作。各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患得患失,而要拿出各自的高招,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治霾行动。
在治霾方面,北京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天津、河北有没有呢?肯定有,而且还不少。如,眼下正值收秋收时节,燕赵大地上,那焚烧庄稼桔杆的滚滚浓烟,难道不正是我们治理的盲区吗?难道不该拿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桌面上务求解决吗?由此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联手治霾,说易行难,任重道远,须拿出一股狠劲来,让每一项协作措施都落地生根。这关系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更是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董聚山)










(董聚山 文并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