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北京水资源短缺的“三大法宝”
缺水,似乎已成为北京生态环境的致命短板。地处干燥北方,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20,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80;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形成一个巨大“漏斗”,近16年地下水位下降13米……这些都已构成北京水资源短缺的铁定事实。
然而,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可以改变的,虽然不能说“人定胜天”,但人类可以顺应自然规律,尽力而为地做出很多“挽狂澜于既倒”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来。比如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人类对付水患的最好见证。解决北京水资源短缺问题也并非“死结”,只要不遇到极端气象,凭人的智慧同样可以为之。
我认为解决北京水资源短缺问题有“三大法宝”:一是开源,二是节流,三是治污。
先说开源。众所周知,总投资超五千亿元、历经十多年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有望汛期过后即可开闸放水。今后,每年将有10亿立方米以上的长江之水入京。这凝聚党中央、水源地及沿线人民、工程建设者们深情厚爱的南来之水,源源不断地补充着北京水源,其历史功绩让人联想到京杭大运河。
“开源”不止南水北调工程,还有曹妃甸海水淡化进京工程。据悉,这项总造价达百亿元以上的工程已经启动,预计淡化海水5年后进京,日均淡化海水达百万吨,可解决北京三分之一用水需求。只是费用有点高,经过谈化的水到京成本每吨在8元以上,比目前饮用水价格高出不少。
还有一种“开源”,就是留住雨水。今年入讯以来,北京已迎来几场像样的降雨,累计降雨量超过了70毫米,这些雨水可没有白白流走,而是通过各种雨洪工程收集起来,共集雨近千万立方米,相当于5个昆明湖。据悉,北京已启动规划建设西部、东部排蓄廊道工程,廊道总长约100公里,埋深30米至40米,管径10米,蓄滞能力800万立方米。工程竣工后,地下水廊将实现雨水从地下排出,不但可以使一部分雨水进入再生水厂,实现再利用,而且可有效避免城市内涝。
然而,对于北京这座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特大城市来说,开源固然重要,节流更应提倡。可以算一算,两三千万人口,如果每人一天节省10升水,全市每天就多出二三十万立方米水,一年就是近亿立方米水,相当于50个昆明湖。
目前,北京人均日用水量为210升,其中居民家庭人均用水量为110升,公共生活用水人均用水量为100升。而在水资源充沛的德国,人均日用水量只有120升,我们是德国有1.7倍。据悉,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倡导下,德国人从小养成节水习惯,如洗手、洗脸打肥皂时要关掉水龙头,洗澡不超过3分钟,收集雨水用来浇花、冲厕所,等等。人家拥有充沛水资源尚能如此节水,我们水资源如此短缺,还有什么理由不节约用水呢?从家庭用水到公共生活用水,都应精细管理,杜绝浪费才是。当然了,节水仅靠宣传倡导是不够的,还需要经济方面的制约措施。虽说目前北京的家庭用水已经实行“阶梯水价”了,但赏罚性激励特征还不够明显,而且对单位用水、公共用水尚未采取有效手段。总之,在节水方面空间很大,就看我们如何作为了。
最后再说治污。不用说,在这方面大家都有深切体会,水的拥有量固然重要,水质问题更为关键,因为它直接影响生命安全,而且会浪费掉大量水源。有的污染水源,不但人无法使用,连鱼虾、植物都被毒死。
去过德国、日本等国的人,总会感慨万端,为什么人家的天就那么蓝,水就那么清澈呢?说白了,一方面是政府一以贯之的精细治理和老老实实地作为,一方面是国民不折不扣的遵守环保法规。再看中国,再看北京,只讲发展不讲科学的“环境之债”已经欠下了,接下来就是加倍偿还问题了。目前,北京的大排放、高污染企业,该关掉的基本都关掉了,该并转的基本都并转了,河流湖泊的污染治理正在加紧推进。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也都进行了收集和净化处理,确保其不污染地下水源。以后关键要看每个人的环保行动了。水的干净、清澈,是建立在企业不将未净化的污水排出,公民不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的基础之上。在这个问题上,没啥含糊的,寄希望政府出台和执行法规应严厉、更严厉些;每个公民对水资源等环境的保护应自觉、更自觉些。每个人都应该牢牢记住,爱护河流湖泊就是爱护你、你的家庭及其子孙后代自己的生命!(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