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转”起来
不怕腐败“躲猫猫”
“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中纪委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也是北京市纪委监察局进行机构改革调整的着力点。
近期,北京市纪委机关、监察局对内设机构进行了改革调整,其中包括更名、撤销4个内设机构,增设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等4个内设机构,在机构和编制总数不变的前提下,直接从事纪检监察主业的部门达18个,占内设机构总数的75%,一线人员占总编制的66%。一增一减之间,反腐力量陡然壮大了许多。
有识之士指出,此次机构改革,不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加减,更体现了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办案力量的整合。如,将信访室与市行政投诉中心合署办公,实现了信、访、电、网的统一受理,从源头上增强了“雷达”的搜索和处置能力。经过重塑的纪检监察队伍,不仅刀刃锋利,而且刀身厚实,强化了反腐的打防控体系,可以自信地迎接各种工作挑战。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有些现象的确常令费解,从党委政府层面上看,应该说纪检监察机构是健全的,各级都有一定数量的纪检监察队伍,但腐败现象非但屡禁不止,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势,人民群众对之深恶痛绝,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危及国家执政根基。我们的纪检监察力量为何遏制不住腐败的滋生蔓延?形象地说,这就像猫和老鼠关系,猫和鼠的力量对比决定着“作战”进程,猫和鼠的角色定位影响着“战斗”效果。如果说猫被鼠伺候舒服了,那舒服之猫还会再吃苦受累地去抓老鼠吗?如果猫和鼠同流合污了,那贪腐之猫会将枪口对着自个儿吗?如果老鼠轻易学会“躲猫猫”了,还会再“闻猫色变”、胆战心惊吗?
这也正是北京纪检监察机关“三转”改革的切入点,对一切腐败行为,他们就是要通过强化主业,挥舞起手中“皮鞭”、“剜刀”,形成反腐败工作行之有效的打防控体系,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不养痈遗患,对涉嫌违法犯罪的线索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做到立案快、查证快、移送快。
只有纪检监察“转”起来,腐败才不敢“躲猫猫”。这里的“转”既可理解为转变职能、方式、作风,也可理解为全方位的转动。“八项规定”落实的如何?公款公车违纪了没有?行贿受贿有没有暗流涌动?人事安排、职位升迁是否存在“猫腻”?等等等等,都在纪检监察的扫描、捕捉之列。只有让权力者感觉到周围的“高压线”,感受到收紧的“权力枷锁”,才能改变“官场生态”,让神州大地吹拂清新之风。这是国之大幸,更是民之福祉。(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