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院,务工者维权之家
仲者,中也。何谓“劳动仲裁”?顾名思义,乃对劳动争议的一种居中公断与裁决,是劳动诉讼的法定前置程序。劳动争议一般都需要快速处理,当事人不愿意在纠纷处理上花费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仲裁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
中国自古就有“饿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之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打官司所付出的金钱和时间成本之高,以及裁决中所遇到的种种猫腻和变数,为平民百姓所难以承受。可是当走进劳动仲裁院,你就会觉得打官司并不是一件难事,务工者遇到权益受损之事,都可以通过劳动仲裁解决,而且简便快捷,诉讼成本为零。目前,北京市已有6家劳动仲裁院,分布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顺义、昌平等区,这些仲裁机构虽然成立时间较短,却为务工者擎起一片公平正义的天空。
日前,我们走进海淀区劳动仲裁院,顿感春风扑面。该劳动仲裁院是北京市设立的首家劳动人事争议试点仲裁院,诞生于2011年5月。建院以来,每年受理案件万余件,结案率超过98%,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
外地来京务工者小刘在工厂上班时,左手被切割机切下三根指头,厂里把他送到医院交了住院费后便不再管他了,等小刘伤愈出院回厂上班时,却被门卫挡在门外,不仅上班无望,医疗费也毫无着落。万般无奈之下,他找到海淀区劳动仲裁院,请求企业支付工伤赔偿。立案后,厂方一口咬定小刘不是他们厂里的人,为小刘提供证言的几位工友却不见踪影。为了给小刘讨回公道,仲裁员决定突破传统的材料取证方式,到实地取证。在小刘带领下,他们走进该厂,确认了小刘和这家工厂存在的劳动关系,依照实事作出裁决,为小刘追回合理赔偿。
相比于个人劳动争议,集体案件突发性强,掌控难度和社会影响更大。“东方家园”是一家家居建材连锁企业,因集体裁员并拖欠职工工资致使群情激愤,60多名职工打着横幅跑到海淀区劳动仲裁院讨说法。进入开庭准备阶段,仲裁院却无法送达应诉材料,海淀的两家“东方家园”都已关门停业,打电话无人接听,邮寄的材料被退了回来,如果通过登报方式公告送达,开放时间至少要拖60天。仲裁小组一合计,决定上门送达,可该公司留守人员死活不收。经各种渠道多方联系,最终他们找到该公司负责人,将应诉材料送达,并一次次同公司指定的代理人协商调解事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穿针引线般地在双方之间反复说合,终于在开庭之前达成了调解协议:一个月内,支付65名职工工资和经济补偿36万元。
像这样迎难而上、不辞辛苦为务工者维权的事,在海淀区劳动仲裁院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几年来,他们以“合法合规、合理合情”为准则,通过缩短仲裁时限,推进“阳光仲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式服务,铸造起仲裁审理的金字招牌,让和煦阳光照在劳动者身上,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在此,我们向每一位执法为民的仲裁人员致敬,并真诚地道声“谢谢”!(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