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见闻:三婶住进新楼房
今年中秋、国庆小长假回乡探亲,我照例去看望三婶。
眼前的这个农家庭院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青砖铺地的院落,花花草草点缀其间,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堆于隅,翡翠般的石榴、小灯笼似的柿子缀满枝头。
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三婶家这幢新建成的二层楼房,瓷砖贴面,里外装修,室内摆设一色新的,档次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要是在京城有这么一个住所,就太牛了!”见我一脸惊喜,三婶打开话匣子,对家里这些年的变化如数家珍,言语中透着满足和喜庆。
三婶今年已经70多岁了,养育有五个女儿一个儿子,早些年家里孩子多,穿衣、吃饭都成问题,日子过的捉襟见肘。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搞活了,三叔凭着木匠、泥瓦手艺,有了挣钱门道,日子逐渐好了起来,盖了五间瓦房,给儿子娶了媳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十多年前,三叔患中风瘫倒在床,从此成了家里的累赘,为治病花去不少钱,结果病没治好,人离世而去,家中困境可想而知。不过,苦尽甜来,终归是赶上好时候了。这些年,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扎下根来,种地非但不用交纳公粮和税费,国家还给予补贴。三婶一家凭着地里的收入和儿子在北京等地打工挣的钱,很快让生活阳光灿烂起来。三婶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这一辈子还能住上楼房,享用上电冰箱、空调这些洋玩意。三婶说:“现在日子好了,家里的事情甭惦挂,你们在城里就安心忙自己的事儿吧!”
其实在我们村,像三婶家这样的家庭尚属于低收入。许多人家通过种植养殖、开办作坊、承揽工程等门路,挣到大把大把的钞票,不但村里的楼房像雨后春笋般成片地冒了出来,很多人还在城里购得房产,并且拥有了家庭轿车。如今,村里人请客吃饭,也懒得在家里做饭炒菜了,基本上都安排在饭店。 这不,我们村虽然人口不足两千,饭店却冒出五六家来,且天天客人爆满。此情此景,让我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回忆小时候过的苦日子,想想前些年家家为钱发愁的情景,再看看如今乡亲们的富足生活,真是天遂人愿、今非昔比呀!(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