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垃圾文明一日游”见闻
日前,参加了北京“垃圾文明一日游”活动,赴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参观,所见所闻,让人强烈感受到垃圾减量和分类处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据悉,由首都文明办、市市政市容委等单位组织的“垃圾文明一日游”活动,启动两年多来,报名参加者达两万多人,既有普通市民,也有著名人士和外国友人,其中包括李金斗、笑林等演艺界名人。
走进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但见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卫生填埋场、餐厨废弃物处理厂等大型垃圾厂房、场区赫然入目,想像中的扑鼻臭气、冒着黑烟的烟囱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洁净的马路、如茵的草坪、清澈的池塘。
据工作人员介绍,园区内的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天可烧掉垃圾1600吨,年发电量近2.2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7万吨标准煤。由于采用了国际先进技术,其烟气排放指标已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比世界上最严格的欧盟标准还要严格。
垃圾填埋产生的大量渗沥液,俗称“垃圾汤”,这些臭气薰天的液体,在这里经过科学处理,变成了清澈的中水,用于园区绿化。
走进餐厨垃圾处理车间,眼前是一排排漏斗般的自动化处理装置。作为国内处理餐厨垃圾的“巨无霸”,这里进去的是残羹剩饭,出来的是有机饲料和肥料,用于花卉果蔬种植、禽鱼类养殖等,效果奇佳。
但不管怎么说,垃圾终归是垃圾,随着生活垃圾产生量的迅猛增长,造成“垃圾围城”,乃至包围村庄,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特别严重,已危及人类安全。诚如有识之士所言,垃圾就像公共厕所,是一个人人需要,人人又都不愿意要的东西。
防治垃圾污染的治本之策是垃圾减量,即减少垃圾产生量和以分类回收来实现垃圾减量,如限制包装、净菜进城、旧货交易、废品回收,等等。政府要通过相应的渠道,让生产和流通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商品包装,让老百姓了解垃圾处理的巨大成本,明白垃圾分类对资源化处理的意义。
开展“垃圾文明一日游”活动,正是通过市民的切身感受和媒体宣传的放大作用,普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知识,遏制生活垃圾迅猛增长的势头,倡导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保护我们的生活家园。(董聚山)

上下图:垃圾卫生填埋场——顶部遮盖无异味扩散,四侧宛若花园绿地。

上下图:垃圾焚烧发电厂模型与实景
下图:垃圾焚烧发电厂中控室


上图:洁净明亮的餐厨废弃物处理厂
上下图:循环经济产业的成功实践


(董聚山 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