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救灾一线的勇士
可敬:灾区蹲点的记者
举全市之力打好救灾善后攻坚战,是“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北京市发出的战斗动员令。
记得4年前汶川大地震,北京对口援建什邡时,也是以一种战斗的姿态,集中人力财力开赴大西南,历经三年拼搏奋战,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灾后重建工作,赢得广泛好评。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什邡,到那里的“北京大道”上走一走,你就会感受到那来自北京的深情大爱。
如今,北京自家门口遭了灾,面对这关乎民生、关乎百姓安危的大事,政府自然含糊不得,“举全市之力”、“打攻坚战”正是一种力量的彰显。
然而,政府的决心再大,也没有灾区一线勇士的干劲大。他们众志成城,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灾后重建的动人乐章。
在灾区建设者们的日夜鏖战下,目前全市已完成478处居民生活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除,并查出712处崩(滑)塌隐患,为下一步防御泥石流等自然灾难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市泄洪排涝雨水工程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也在争分夺秒推进,其中建在重灾区房山的5731间临时安置房已全部完工,并具备入住条件,受灾群众将不再居无定所,陆续搬入新家。
在灾区一线的建设队伍中,有个名叫刘昌武的年轻女子,27岁,建工集团阎村安置房建设的测量主管。为完成75栋、3万平方米安置房的测绘任务,尽快为工程建设拿出准确无误的测量数据和建设方案。他带领两名队员,每天肩扛仪器设备,奔波于千余处测量点,早上四五点钟从宿舍出发到工地,夜里一二点收工,一连七八天,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手磨出大泡,肩膀红肿,却顾不上疼痛和劳累。她说:“测量工作是工程建设基础,绝不能在我们这儿延误一分钟。”
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是7.21特大暴雨的重灾区,汹涌而至的洪水使全村房毁路损,也彻底摧毁了供水管线。然而,雨灾刚过去十来天,一条3000多米的应急用水管线就在这里全线贯通,甘甜的自来水流进了家家户户。为了这条用水生命线,40多位水务工人连续奋战了六天六夜;其间,他们住简易帐棚,没吃过一顿热饭,饱受蚊虫叮咬,不间断地进行高温焊接工作,平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最长的一次连续40个小时没合眼,让村里人感动不已。
眼下,全市灾后安置和重建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工程竣工的消息不时传来,感人的故事每天不断。
这些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那些抢险救灾的英雄、灾后重建的勇士之外,还有我们新闻媒体的记者深入一线的过硬作风。北京各市属新闻媒体,纷纷开设了专题、专版,以“记者蹲点”、“灾区日记”等形式,源源不断地报道来自灾区的鲜活新闻,鼓舞了一线士气,增强全市人民战胜自然灾难的信心,推动了灾后安置和重建工作的科学高效进行。如,北京日报记者王东亮、金可等,都是我熟知的朋友,看着他们每天来自救灾善后一线的报道,我仿佛也随他们蹲点在灾区,一同夜访山村灾民,目睹受灾遭难的老乡们如何用上安全电,喝上放心水,住上政府安置房,看上图书杂志……说实话,每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就特别温暖,特别感动。
去年以来,在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中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在社会上广受好评。我想,记者所蹲点的灾区一线,无疑是新闻媒体“走转改”的最佳阵地。因为这里最接“地气”,产生的新闻最鲜活、最好看、最能打动广大受众,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董聚山)

http://t.cn/zW0FeK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