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京暴雨灾害应多些客观和理性
(2012-08-03 16:38:58)
标签:
天气预报北京gb2312楷体宋体 |
分类: 时事评论 |
怨天怨地不如脚踏实地
北京“7·21”暴雨之殇,是天灾,还是人祸?
这些天,围绕北京这场特大暴雨灾难,网络上出现一些报怨和指责之声。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77条鲜活生命被无情夺去,毕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损失,从市长到普通市民无不为之震惊和痛惜。前几天,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就公开表示:教训异常深刻,必须深刻反思,永远铭记这个教训,加强和改进工作,确保这样的灾难不再重现。
是的,北京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政府和官员注定要受到公众指责,市领导主动担责的态度,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痛定思痛,如果我们对这场暴雨灾害来一个全面深刻的剖析,以公正客观的视角去看待,却又觉得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奥运赛场上,获得冠军的运动员自然会备受追捧和奖赏,然而痛失奖牌或金牌的运动员,我们就该对其横加指责吗?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平时的付出和赛场上的拼劲并不见得比冠军差,天时地利、对手强弱、临场发挥,等等,或许都能成为其失利的因素。可以说,无论出于对金牌的渴望,还是出于对公众的期待,他们都会竭尽全力去拼,但终究还是失败了,时不利兮,其奈若何?
回过头来再说暴雨灾害,北京遭受60年不遇,伤亡惨重。国内很多地区和城市也暴雨成灾,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我们可以指责政府疏于防范,应对突发事件不力。可是,其它国家呢?就说新加坡吧,素以城市管理见长,其排水系统十分先进,在城市建设之初,每起一座楼,每建一个街区,最大容量的排水系统一定是计划在前的。尽管如此,新加坡也难逃“水漫金山”之灾。最近一次发生在2011年6月,连续5个小时的暴雨,致使全岛多个地方被洪水围困,交通瘫痪数小时。
有人拿北京和法国巴黎作比较,说巴黎经常下雨,却很少发生交通堵塞,原因是巴黎有着十分通畅的下水道系统。事实上巴黎雨天无积水,主要原因并不在下水道,而是与雨量的均匀分布有关。近30年来,法国每月降水量基本保持在50毫米上下,没有大起大落。北京虽然年降水量也在600毫米左右,但分布极不均匀,这一次暴雨降水量城区竟然高达212毫米,相当于巴黎4个月的降水量。我想,假如巴黎也遇上此等规模的降水量,其排水系统恐怕也会吃不消的,毕竟巴黎城市排水标准为“五年一遇”。
不可否认,北京的防讯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教训也很深刻,但并不是说北京就没有进步。大家也许还记得2004年7月10日的那场大暴雨,125毫米的降雨量,就致使全城积水严重,交通瘫痪。也就是从这时起,北京逐年加大对城市防讯,特别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城市积水点被逐一登记在册,倒排工期逐年消除。今年入讯前,市防讯抗旱指挥部公布了全市的58处积水点,并表示在今年7月底前全部改造完成。只可惜天公抢在前,而且是空前的降雨量。不过八年的努力也没白费。位于东四环的红领巾桥,过去是雨天积水的重灾区,今年却未出现一次积水。原因何在?该桥的泵站立了大功。修建泵站时,仅选址问题就颇费周折,虽然选址压了东四环的规划红线,但别无选择,最终获得了特批。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灾难多发的国家。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治水,凸显了那个时代的水灾之烈。三百多年前的那位大明崇祯皇帝,是那么的年轻有为,按理说是不应该成为亡国之君的,但他在位17年,几乎水灾、旱灾、蝗灾、瘟疫不断,明亡前更是发生了五百年未见的“亘古奇荒”,伴随着举国经济的崩溃,一个王朝宣告终结。
坦率地讲,就目前我国的防灾水平和抗灾能力,同古代封建王朝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即便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也并不逊色。就拿北京的这场特大暴雨来说,气象部门预报及时准确,并在一天之内连发5次预警;暴雨之前,防讯部门严阵以待,在78个泵站、56个下沉式桥区备勤;针对全市共90座立交桥,制定“一桥一预案”,并有大型抽水泵车做到“车等雨”。交管部门启动最高级别的雨天上勤方案,全市7000多名交警全员上路;119消防指挥中心9个小时内,出动警力690次,抢险救援的消防官员达5400多人;数十条公交线路雨中采取调度运营,千余名安全员在重点区域巡查疏导……然而,即便如此,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怨天怨地不如脚踏实地,从中找到未雨绸缪、万无一失的良策来。
一场暴雨灾害像一把尺子,比量出了短板和缺失。比如,北京的地下空间更多的是留给了急需或日常需要的电力、电信、地铁等,挤压了下水道的空间。再如,预警传播手段和民众防险意识教育明显缺失,迅速进入家庭轿车的社会尚缺乏应对暴雨的经验,等等。我想,要想补上这些短板和缺失,既不可盲目乐观,也不能简单效仿国外经验,须结合国情市情统筹兼顾,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上一并发力。(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