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府的审慎态度和纠错能力值得肯定

(2012-07-23 23:17:20)
标签:

gb2312

大暴雨

组织指挥能力

遇难者

北京晚报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北京大暴雨带来的凝重思考

一场61年不遇的大暴雨,以长达16个小时的持久耐力,瓢泼般地狂袭而来,对北京的应急救援体系无疑是一个巨大考验。狂风暴雨中,北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防汛指挥部全员在岗,7000交警雨中疏导,10万党员干部投身救助一线,6万群众被安全转移……危急时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应急组织指挥能力相当强的北京。

然而,在与暴雨、雷电以及龙卷风的搏击中,一个不祥的字眼还是映入我们的视野,那就是“遇难”。从21日晚公布的10人,上升到22日晚公布的37人,另有7人失踪。不幸的消息令我们呃腕长叹,既为被洪魔夺去的生命感到哀痛,更为冲在抢险救灾第一线、以身殉职派出所所长李方洪、镇长李建民、副镇长高大辉等同志痛惜不已。

对公布的遇难者数字,也许会有人感到不解,甚至表示质疑,暴雨过后的两天时间内,遇难者人数从10人陡增至37人,数字如此悬殊;37人之后数字一直没有更新,莫非政府有意掩盖什么?或者说有关部门统计有疏漏?我想这种不解和质疑,尽管迎合了某种心理,却明显缺乏起码常识。只要稍加思索,便会发现这种想法既不符合逻辑,也不合乎情理。试想,诺大的北京地区,这么大面积的受灾区域,特别是受灾严重的山区乡村,要想确定某某某人在雨灾遇难,是不是还得依据法定程序,经过严格细致的甄别才能得出结论呀?从发现情况、展开调查,到最后定论,都是要花费时间的;只要尚有可疑之处,或者说证据尚不够确凿,就不可以随便下结论的,更不能公布于世了。否则,如果因一时疏漏而出现“被死亡”情况,岂不开“国际玩笑”。可以说,政府公布遇难者数字之变,恰好表明了一种审慎态度,理应得到公众理解。再者说,如果政府真的怕担责,想隐瞒什么,则完全没必要更改数字,何况数字又是如此悬殊。

外,巨大考验面前,政府的纠错能力也值得一书。有网民通过微博反映,有的交通协管员给遭遇洪流熄火停在路上的车辆贴罚单。北京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吉林表示,在灾害突发之际这种处罚是错误的,所贴罚单作废。他责成市交管局处理此事,并感谢广大网友的监督。

诚然,该政府承担的责任,政府责无旁贷。然而,有些教训需要大家共同汲取。大暴雨来临的头一天,北京晚报等媒体均在醒目的位置发布了气象台的预报——“大到暴雨明天来袭”。一天之内,市气象台连发五个预警,暴雨级别最高上升到橙色。次日,适逢周末,暴雨真的来了,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车辆跑在路上,甚至在倾盆大雨中还钻桥过洞,我们的避灾防范意识为何如此淡漠?

痛定思痛,亡羊补牢。大暴雨造成的伤痛,无疑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