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建设凸显民生情怀
听说地铁10号线二期年内通车的消息,办公室里的小崔喜形于色。“通了,终于快通了,以后上下班就不用发愁了!”原来,他家住在北京海淀区火器营一带,出行基本靠公交和自驾。由于不通地铁挤公共汽车则免不了一番肉搏战,自驾的高成本又使他背上经济包袱,而且每天上班都要提前上路,弄不好会被堵在路上耽误事儿。乘地铁出行省钱省力又省时,一直是小崔企盼的事,这下好了,年底前他就可以如愿以偿了,大伙都为他高兴。
对老百姓来说,衣食住行无疑是他们最关心了。如今虽说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了,衣食大可无忧,但住行尚须努力。特别是北京,首都城市,亿万人向往的地方。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交通问题、住房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严重影响了市民百姓的生活质量乃至幸福指数。市十一次党代会把“市民福祉明显改善”作为推动世界建设的六大奋斗目标之一,并把交通、住房问题的解决作为重中之重,可谓顺应了民心民意。
公交优先发展无疑是北京治堵的最为有力的措施,4角钱的公汽票价和2元钱乘坐地铁,使很多人放弃自驾出行,改乘公交。因为无论从家庭开支考虑,还是从健身方面着想,公交出行无疑是最划算的。据悉,在今年年底,北京又有4条地铁新线开通,分别为6号线一期、8号线二期南段、9号线北段、10号线二期,届时北京地铁总里程将达到440公里,这些数字标志着运营了42年北京地铁,将与19世纪就开通运营首条地铁的伦敦地铁相比肩。北京地铁今年预计客流量突破900万,有望超过莫斯科跃居全球第一,基本实现城区全覆盖,换乘更加便捷。在乘坐舒适度上北京地铁也实现了升级换代,随着1号线19组俗称“闷罐车”的直流车全部退出运营正线,北京地铁正式进入空调车时代。
说了交通,再说说住房问题。拥有住房是北京无数个中低收入家庭的梦想,“安居工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2007年至2011年,全市累计开工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70余万套,初步构建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基本保障制度,并通过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解决了50多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今年,北京除了通过定向安置、棚户区改造等途径配租配售保障房以外,即将公开配租配售的保障房数,将从4万套增至4.5万套。这意味着,将有5000个中低收入家庭有望提前在年底前入住新居。未来五年,全市将完成50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100万套保障房建设,基本实现“住有所居”。
闪光的数字固然让人欢欣,均衡化的社会保障分配或许更加令人鼓舞。就拿人人关切的住房问题来说,许多家庭苦拼苦熬多年尚属无房户,但有的家庭却通过不同渠道得到多套住房;相同职级住房待遇也大为不同,有的单位能很好地解决个人家庭住房问题,有的单位长期以来根本无人问津。有识之士认为,保障房分配应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像高考录取一样严格量化打分,确保信息透明,阳光操作,公平公正。此外,明确房屋产权关系,不让任何房屋成为“黑户”,进而推行房产税收制度,也会使很多“多房家庭”主动将房子出手,并使许多无房家庭实现购房梦想。这是家庭住房社会保障分配均衡化的必走之路,世界发达国家如此,正在建设世界城市的北京自然亦然。对此,我们充满信心,热切期待。(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