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 解困民生
记得某大国的一位政要说过:“我们可以不研究飞机,但不能回避垃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人类在大量消费物质成果的同时,垃圾问题已成为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不仅对城市形成合围之势,而且蔓延到广大乡村。以北京为例,最多时一天产生垃圾1.8万多吨,如果用装载量2.5吨的卡车运输,这些卡车能排成48公里的长队,可以绕北京三环路一圈。
诚如那位外国政要所说,垃圾的危害之大的确不容回避,它吞噬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污染着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水源和空气,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健康产生极大损害。说到底,垃圾问题不是小问题,它影响和制约着到城乡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面对垃圾困局,北京向垃圾“亮剑”,号召全市人民:“打一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人民战争!”广泛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已取得显著成效,近两年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呈现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北京市围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及其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建设,力求把垃圾的危害缩减到最小值。
昨天到农展馆参加“2012北京市餐厨园林果蔬垃圾处理技术与设备展示交流会”,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设施设备的研发,到技术成果的应用,垃圾处理工作前景广阔,但同时也要求人人参与,从我做起。如,北京科研机构研发的家庭食物垃圾处理器,通过高速电机驱动碾磨件,将残余食物碾磨至粉末或微小颗粒状并随水流从下水道自然排出,从而减少了垃圾桶(袋)对环境污染和过多的餐厨垃圾给社会带来的处理压力。但这项技术成果目前在北京“落地”并非易事,需要居民的思想觉悟、政府的资金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共同给力。(董聚山)
上下图:“2012北京市餐厨园林果蔬垃圾处理技术与设备展示交流会”在全国农展馆举行。

上下图:垃圾分类是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前提。


上下图:餐厨垃圾变身为有机肥,种植出无公害的优质果蔬。
上图:家庭食物垃圾处理器
上下图:充满情趣的艺术化生活垃圾收集容器

(董聚山 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