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琐记:村里的变化令人惊叹

深秋时节休假回故乡冀南农村,走街串巷拉家长,处处让人惊叹,满眼都是“想不到”。
三婶家的新楼房盖起来了,诺大的庭院,围绕着楼房形成一个建筑群,不光外表光鲜,室内装修也很讲究。对比前些年她们家那天上下雨屋里流、四处布满蜘蛛网的房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三婶家的境况在村里一直是比较差的,三叔死得早,三婶身体差,女儿全都出嫁了,其生活来源一靠儿子外出打工,二靠地里种庄稼。当然主要靠的还是党的好政策,赶上好时候了。如今农民工在外面打工,有政府撑腰,谁都不敢欠账、赖帐,干得好,一个人一年就有好几万收入呢!再说种地,公粮不用交了,农业税也不用交了,每亩地政府还补助一百多元呢,这等好事历朝历代何曾有过?在农村一般家庭只须用两年收入,就能盖座楼房,让家里焕然一新。现在别说三婶家,就连那些患有聋哑、智障等严重生理缺陷的家庭,也都住上新房,吃住并不比城里差多少。
眼前这个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曾经是贫穷的代名词。“穿皮鞋、戴手表”曾经是我儿时的梦想,如今的村里人别说皮鞋、手表了,就连手机都换新款、赶新潮了,摩托车也不想骑了,换成小轿车了。看着村里停放着一车辆崭新的轿车,想想儿时外出赶庙会、串远门亲戚,为借不到自行车(哪怕是破旧的)而哭鼻子时,恍若隔世,宛如梦境。
漫步在村里,我眼睛看得入神,心里充满感慨。就在我驻足沉思时,忽听远处招呼声,原来是亮子请我到他的店里坐坐。亮子是我小学同学,在城里经营饭店多年,因行业竞争的厉害,生意并不很景气。前不久他将饭店从城里移到村里,竟然食客盈门,生意兴隆。生意好,心情就好。心情不错的亮子谈起了他的“生意经”:这几年,村里的农民工不量涌向外面,带回的大把钞票;手中有钱了,吃穿就讲究了,动不动就下馆子撮一顿。村里人有时下地干活累了,就懒得做饭了,往饭店一坐,鸡鸭鱼肉任意点,美美地享受一把餐饮服务。亮子说,现在两千多口人的村庄已有四家饭店,不过他并不愁客源,因为村民手里有钱了,消费潜力大着呢!
同亮子聊得正欢,家里人招呼我到地里看看。没承想,我开着小轿车,竟然开到了自家田地里。原来村里不仅将水泥路修到村头巷尾,还修到了田间地头,遇到达阴天下雨,再也不用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艰难拔涉了……
村里的变化太大了,大得令人陌生,却处处让人惊喜。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我有一种“身在故乡似异客”之感。这是一种脱贫致富的生活巨变,变得是风貌,不变是乡情!(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