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新闻离不开“跑”和“刨”

(2011-09-04 16:32:37)
标签:

豫西

好新闻

解放军报

北京日报

转改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浅评之二

    “脚板底下出新闻”,这是新闻前辈对年轻一代的谆谆教诲。

    可是,不知从哪一天起,“跑”对于某些记者,犹如“小沈阳”的苏格兰花裙裤“跑偏”了。记者跑基层、跑农村、跑工厂的少了,跑机关、跑会议、跑宾馆的多了;记者深入田间地头、施工现场采访草根百姓的少了,通过电话采访、照着材料写稿子的多了。如此出手的新闻稿子,要是能鲜活起来才怪呢!

    说到“跑”,还有个“跑热门”和“跑冷门”的关系。有的记者觉得跑热闹的场子、跑风光人物容易“出彩”,跑冷僻的行业,跑无名草根显不出“身价”。其实,越是冷寂偏远和条件艰苦的地方,才更有报道价值,其中大量人和事中隐藏着新闻“富矿”。如近日媒体报道的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王凤琴“看见垃圾桶就特亲切”,“守护在人生终点”的吉林通化5人女子火化班,豫西山区一位留守妇女和丈夫的网络对话“相隔印度洋,夫妻唠家常”等,都是受读者青睐、难得一见的好新闻。

    一篇好新闻的出笼,不仅靠“跑”,而且善“刨”,也就是说心有所问所疑,定要有刨根问底的坚毅和耐性。我在军队从事新闻工作时,曾写过一篇《还典型以本来面目》的新闻,在解放军报显著位置刊登,自当归功于“刨”。当我在一份典型材料上看到“母亲弥留之际,他都没有回家看上一眼;儿子突患癫痫,他仍然一心扑在发射训练场……”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悲叹,进而疑窦丛生,觉得不合常情。当我采访事迹的主人公——某营教导员韩俞林时,经不起我的刨根问底,韩教导员终于敞开心扉:每个人都渴望家庭生活幸福美满,远离家乡的军人更怕亲人有个三长两短,但天灾人祸难料,谁遇上了都得接受。我也总想多给家人一些照顾,可身为肩负特殊使命的军人,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基层带兵人,很难做到忠孝“两全”,也的确留下不少家庭遗憾,这并非我所情愿。如果借家庭不幸对我的事迹进行刻意渲染和拔高,人们会感到不可思议,会骂我没有人情味……。

    对这篇报道,军报不仅加“框”突出处理,而且配发编辑感言,其中讲到:我们是否还有一些材料是这样形成的?是否也有一些工作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开展的?这是令人担忧、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华而不实的做法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思维习惯,使我们见怪不怪,失去了反思的能力——材料就该这么搞,典型就该这么树,工作就该这么做。

    透过编辑感言举一反三,我们的新闻应该如何采写呢?“走转改”可以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北京日报针对“走转改”活动对记者提出“五不”标准:选题不典型不行,稿件不生动不行,现场感不强不行,采写没有细节不行,稿件没有感情不行。由此摧生一批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文风纯朴清香四溢的好新闻。试想,如果没有“跑”的功夫和“刨”的耐性,断然不会有此等好稿跃然报纸版面,读者也就享受不到这般阅读快乐。(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