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灾区行见闻之九

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都江堰,在“5.12”大地震中再次经受住考验,以其笑傲天下的雄姿,依然屹立世界东方。
历经2600多年风雨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历经八年鏖战修建而成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5.12”大地震,都江堰恰地处地震发生地中心地带,其安全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和担忧。然而,事实证明,都江堰经受住的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专家称,包括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在内的重要水利设施,因其设计具有相当的防震性,均安危无恙。
在此,我们不能不佩服古人的非凡智慧,以其视建设工程为千秋万代大计的质量意识。他们建造的水利工程泽被后代已达两千多年,实在罕见;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其实已远远超过的一项水利工程的本身,对后人的启迪、警示作用更是功德无量。
回头再说说此次大地震房屋的倒塌,毁损程度轻重不一,造成的伤亡殊异。虽然主要受地震波、断裂带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但房屋建造的本身的结构、布局和工程质量,应该说也是重要因素。如临街楼房一层、用于经商的大面积门脸房基本压成饼状,而钢架结构房屋及卫生间、厨房等小面积房屋则大多能得以幸存。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5.12”大地震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工程质量不是儿戏,既要为现代人生命着想,又要为我们的后代考虑。李冰父子的科学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秉承和发扬吗?我们应好好学学古人的严谨作风,不让自己亲手建造的工程成为毁灭同胞生命的利器。不是吗?!

图片注解:都江堰南桥位于城南宝瓶口下跌内江咽喉,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原名“普济桥”。该桥将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融为一体,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交通要道,素有“踩过南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说法,被誉为“水上画楼”、“天府源头第一桥”。










(董聚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