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又节流 大家齐给力
(2010-12-24 20:12:22)
标签:
北京建国门桥公车交通拥堵西二环 |
分类: 时事评论 |
交通资源不足,车辆急剧膨胀,无疑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新出台的北京治堵措施,正是基于上述两点,牵住了牛的鼻子,抓住了问题关键,给备受堵塞之苦的市民群众带来热切期待和信心。
资源不足须开源。综观北京治堵措施,明显加大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并列出了时间表。如,2012年底前,建成广渠路二期等5条共 37.3公里城市快速路,拓展建国门桥立交等7个快速路网节点。2015年底前,新建改扩建478公里高速公路。特别是西二环等几条地下快速通道工程,堪称北京隧道交通建设的里程碑。再加上停车设施、自行车和步道交通系统的改善,北京的交通瓶颈将得充分拓展,基本可以满足多样化的交通需要。
针对车辆快速膨胀的现实问题,北京也将“多管齐下”,从政策制度层面采取硬性措施。如,购买小汽车须先摇号,每月限制2万个车牌,年增长量控制在24万辆以内;遭遇恶劣天气、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等可能引发严重交通拥堵时,可采取单双号限行;早晚高峰,外地车禁入五环;以及调高停车收费标准等,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然而,我们在欣喜之余,也要保持几分冷静和清醒,因为任何制度建设和改革都不会一蹴而就,治堵措施一不例外。只有抠住细节化的东西,不留死角,不给歪风开口子,才能够一以贯之,大功告成。
就拿公务车来说,新出台的措施中明确指出保持现有公车数量不增长,并严格公车管理。这里面就有很多东西亟需界定和夯实。据悉,目前北京公车数量达70多万台,这些公车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哪些需要调整,亟需公车的人无车可用怎么办,享受公车的人以车谋私怎么办,用什么办法去加以限制和平衡,能否结合公车改革厘清这笔“糊涂账”,并形成长效机制,等等,都需要仔细梳理清楚才是。今后怕就怕一涉及到具体规定便模棱两可,一遇到具体问题操作起来就走样变形,结果原则的东西都被|“灵活”掉了,最终失之于宽,前功尽弃。
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政府在实施缓堵措施时,一定会不断探索和完善;大家在实践当中,一定会共同给力,从而达到预期效果。(董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