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民生”进行到底
(2010-11-23 11:47:00)
标签:
中国《京华时报》公车改革国家有关部门 |
分类: 时事评论 |
成果背后存“隐忧”
“十一五”的五年被誉为“民生五年”:央企重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有重大突破;取消农业税,城乡统筹改革整体推进;“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成效显现;“大部制改革”促政府职能转变……
诚然,“十一五”成果举世瞩目,催人奋进;但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却不容乐观,特别是改革中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对政府的意愿、勇气和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最受民众关注的问题当属国民贫富严重分化。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主要指标。有关研究报告披露,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5,远远超过0.3—0.4的相对合理水平,收入差距已相当悬殊。其中既有财政收支失衡、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的因素,更有行政垄断将行业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因素——行政垄断成为贫富分化的重要推手。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2009年,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以不到8%的职工人数,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10倍左右。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以垄断行业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成为调整和改革难以触动的礁石。这支稳定的高收入队伍基本不受市场化改革的冲击,而竞争行业则一直维持着相对较低的收入状态。
令人欣慰的是,中共中央在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里,“分配”将被看成是和增长同等重要的事情。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制定(修订)有关法规、政策,改变分配不公的现状成了当前重要任务。
此外,每年消费支出高达数千亿元、广为民众垢病的数百万辆公车,在改革步伐上也举步维艰,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11月22日,《京华时报》在头版头条以通栏标题并3个整版篇幅,报道了“本市公车改革十年原地踏步”、“交通拥堵状况凸显控制公车数量及进行公车改革的迫切性”。交通运输部的一位研究人员认为,公车改革的真正难点并非具体模式,而是如何彻底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在这个利益格局中,除了作为公车使用者的各级领导干部,还有公车生产厂厂商、公车司机、车辆维修公司等。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坦言:“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都是现行公车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人或既得利益者,因此他们成了改革的最大阻力。”
还有住房、医疗、教育和税收等一系列同“民生”息息相关的改革攻坚战,都将在“十二五”期间打响。将“民生”进行到底,是党和政府的旨责所系,也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董聚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