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和“如意郎君”的由来
“如意郎君”指嫁个称心如意的丈夫,青年男女喜结良缘后,人们常以此语赞美和祝福。
然而,“如意郎君”一词,起初并非褒义,而为贬义。
唐朝武则天称帝后,久蛰的生理欲望被权力激活,于是男宠(又叫“面首”)成为她生活的必需品,薛怀义、沈南璆(音“求”)、张易之、张昌宗等著名男宠,相继成为武则天的床帏伴侣。这些男宠自非俗凡之流,人人堪称美男加猛男。据《旧唐书》、《新唐书》载:薛怀义“伟形神,有膂力”、“有非常材用,可以近侍”,武则天试过后“悦之”,且“恩遇日深”……典型的威猛帅哥。张易之“年二十余,白皙姿容”,张宗昌“面似莲花”,二人都长得十分貌美标致,且“易之器用”出众,武则天“即令召见,甚悦。由是兄弟俱侍宫中……俱承辟阳之宠”。沈南璆,史料没记载其相貌,但他能入得宫庭,给皇帝、皇后看病,最起码是一个温和、儒雅的清秀男子;《唐史演义》称“南璆房术,不让怀义,武氏恰也欢慰”。
武则天招纳男宠除用来满足身心欲望,还有政治上的需要,尤其在她称帝前的紧张阶段和衰老后的慵懒阶段,有些机要事项需要人操办,而与她肌肤之亲的男宠无疑是最可靠的人选。如,武则天让薛怀义扮作僧人“造《大云经》,陈符命……”,实则为其登基称帝、以周代唐做舆论宣传。又如,武则天任命张昌宗为修书使,实为培养亲信队伍。作为事业和情爱双重受益者的武则天,对几个男宠自是器重有加,如,她封薛怀义为梁国公,后又改封鄂国公、柱国;若非后来薛怀义争风吃醋使性子,一把火烧了明堂,武则天是不会难为他的。又如武则天晚年“春秋高,政事多委易之兄弟”,二人权倾朝野,连武承嗣、武三思都争着为其牵马执鞭。
据京城如意收藏家刘文明先生考证:武则天出于男宠的恩爱,常以金银财宝赏之,几位男宠自是享尽荣华富贵。一次,武则天别出心裁,以挠痒的“如意”赏予男宠(这“如意”想必为贵重材料制成)。当然,情色迷离的武则天,不会将男宠唤为“男宠”或“面首”,而是呼之“郎君”。如意送郎君……如意郎君!从此,“如意郎君”一词不径而走,渐渐演变成女子对夫君的钟爱,男女间的美好恋情。
知道了“如意郎君”由来,不妨再追溯一下“如意”历史。
“如意”状若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又名“握君”、“执友”,由古代的笏(音“互”)和搔杖演变而来。笏,民间又称“朝板”,大臣朝见君主时,持笏于双手,可记事其上,以备遗忘。搔杖,又叫“痒痒挠”,以之搔痒,可如人意,如意由此得名。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
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入我国的,无据可考。《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可见三国时便已使用如意。唐代诗人李贺留下“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诗句。说明晋唐时,如意是用来搔痒的。
到了宋代,如意的含义已有了变化,如苏辙《遗老斋记》中云:“乐莫善于如意,而忧莫惨于不如意。”如意指人的心理状态。
及至明清两代,如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其作用已由实用器向装饰品转换,并赋予吉祥之意。其材质有金银、翡翠、玛瑙、水晶、珊瑚、犀角、象牙、陶瓷、紫檀、黄杨、沉香木等,制作工艺有平雕、浮雕、镂空、单镶、多镶“蝙等,且镶嵌碧玺、红绿宝石等,组成“龙凤”、“松鹤”、“蝙蝠”等美丽图案,寓意吉祥长寿,事事如意。帝王贵族、高僧名士、才子佳人等上流阶层,不断将一些象征吉祥的深厚意蕴附加于如意之上,素有“凡如意必有寓意,凡寓意必为吉祥”之说。如“五福捧寿如意”,将长寿、富贵、康健、德行、善终寓于其中,可谓如意人生。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乾隆皇帝60岁生日时,大臣们为他专制了60柄金丝编织的如意。慈禧60岁生日时,大臣们进献了九九八十一柄如意。帝王也常用如意赠送妃子和臣下。
新中国成立后,如意作为国礼常赠送外国政要,成为世之珍品。2007年发行的“奥运吉祥如意”,融合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标识元素,采用现代金属精铸、造币和宝石镶嵌等工艺精制而成,极具鉴赏和收藏价值。
(董聚山)
此文被推荐——
新浪草根名博“草根大讲坛”:《“如意郎君”源自武则天的风流情事》
新浪博客首页“草根新锐”:《如意郎君的由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