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远去 北大觅踪

标签:
国学大师梵文中印文化季羡林未名湖畔 |
分类: 文化杂谈 |
未名湖畔的追思
季羡林先生走了, 7月11日走于北京301医院,享年98岁。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国际著名东方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他学贯中西,汇通古今,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诸多领域建树卓著,所通语言近十种,其中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几乎是绝学。先生的离去,使世间少了一位博才多思的学者,一位精于语言的英才,一位连接中印文化、中西文化的摆渡人,一位守护真话与良知的世纪老人。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以其特有的朴素学养,感动中国,感动世界。胡适曾说,做学问要像北大季羡林那样。与季羡林齐名的香港学者饶宗颐说,季羡林笃实敦厚,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当代大学者张中行则认为季羡林一身兼具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
伟大无须装饰。即使在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时,季羡林也不以名人自居,自嘲和王国维、陈寅恪、吴宓等国学大师相比,只是一个“杂牌军”而已。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季羡林为人所敬仰,除了学识,便是真性情和良知。他以罕见的温和、超人的毅力、非凡的睿智,从容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从晚清到中华民国再到新中国,他虽没有“大激荡、大震动”,却也饱尝过苦头。他在传达室看大门时,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他的《牛棚杂记》被出版界视为“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在《病榻杂记》一书中,季羡林力辞外界加于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三项桂冠,以求“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研究了一辈子佛教历史的季羡林,并非一个佛教徒,他以学者自称自命,“追求真”,才是他心中的宗教。几千年前,古希腊神庙将一句话镌刻在石柱上,那就是“认识你自己”。季羡林认为,有必要不断重复这句话,提醒自己和后人,永远地忠实自己,并且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曾自述:“……一种探索真理的力量,在身后鞭策着我,宛如鲁迅散文诗《过客》中的那一位过客一样,非走上前去不行,想休息恐怕是不可能的了,如果有人问:‘倘若让你再活一生,你还选择这样一条并不轻松的路吗?’我用不着迟疑,立刻回答:‘还要选这一条路的,我还想探索真理,这探索真理的任务是永远也完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