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味“年味儿”

(2009-02-05 12:31:37)
标签:

味儿

春晚

山寨

春联

民俗文化

 那醉人“年味儿”

    小时候盼过年,自然是盼吃盼玩盼压岁钱,但最令人回味的还是乡下农村那浓浓的年味儿。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过后,那诱人的年味便扑鼻而来。“……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买新衣,二十八把鸡杀……”伴着朗朗上口的童谣,置办年货成为家家户户忙碌着并快乐着的必办事项,浓烈的年味儿也便弥漫开来。就说写春联吧,先是买上大红纸,接着是挥毫拨墨,贴出的春联飘着墨香,透着精气神,令人驻足品味。反观当下的春联,尽管金光银亮,华丽炫目,但没有了墨香,失去了审美意境,完全成为一种缺少生机的形式上的东西,实在是一件憾事。剪窗花,也是一种烘托过年气氛的民俗文化,但抛却了细腻灵巧的手工剪做,代之以千篇一律的机工刻制,也就了无情趣、索然无味了。还有,放鞭炮是不可少的,包饺子也是不可少的,比起副食商店里铰好的肉馅,那砧板上的剁馅声,却能让人“闻其声,品其味”。

不过,今年过年却感受到别样的年味儿,那就是胡总书记除夕访井冈,同村民一道磨豆腐、炒栗子;温总理汶川灾区过大年,下厨炒起回锅肉……这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平民情结,很容易使人回忆起小时候过年围拢在大人身边,看着父母备年货、忙过年的情景,是那般温馨和甘美。再瞅眼下的地方父母官们过年时的一身腐败气,不免又使百姓心寒。有人称:“过年被官场的送礼文化所绑架;过年送礼,成为商机与官运的协奏。”这一点在中国自古如此,于今尤烈,不说也罢。

始于1983年春节的央视春晚,作为春节的一场最为奢华的文化盛宴,多年来都让国人备感受用,过年也因此平添了不少年味儿。但渐渐地,大家感觉春晚奢华有余而精彩不足,显得有些平淡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在前文《众胃难调话“春晚”》中已有略述,这里就不做探讨了。我想说的是,传统的除夕夜毕竟不等于春晚,或者说春晚不能成为除夕夜的全部。“中国人的除夕夜被春晚绑架了”的感受,恐怕人人有之。几个月来,闹得沸沸扬扬、将大伙胃口吊起的“山寨春晚”,却没有如愿上演,弄了个虎头蛇尾,草草收场。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在文化日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失败只是一时的,并非草根文化的宿命,随着“山寨春晚”的破茧而出,传统的除夕夜也许会变得精彩些,年味也会因之而变浓。今年春晚,“小沈阳”的闪亮登场,无疑已让人闻出些山寨的味道,很像是“山寨春晚”的缩影。

身在京城,过年话年味儿,不能不说到庙会。在人们印象中,庙会是一份美丽的文化记忆,就像鲁迅笔下对社戏的描写:“回望戏台在灯火中,却又如初来乍到时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庙会本应是承载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精神消费场所,是演绎“才子佳人”情动百年的故事传说之去处。不过,现在的庙会更像大卖场、地摊会、小吃集。有人总结说:“吃的是:又贵又少又难吃;玩的是:又贵又少又不会;看的是:人山人海看不到……”可是没啥可看的庙会,却游人如织,摩肩接踵,透出了信息时代的现代人在精神生活上的压抑和无奈,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对民俗文化的苦苦寻觅。试想,如果春节庙会能适度地恢复本真并丰富文化内涵,那浓郁年味儿,无疑会使人为之沉醉,就像小时候躺在母亲的臂弯里,听着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别母一年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