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能否魅力依旧?
(2008-12-26 14:47:27)
标签:
中国春晚传统文化涛声依旧胃口 |
分类: 文化杂谈 |
众“胃”难调话“春晚”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乃当今中国最为奢华的文化盛宴,自1983年破土而生,光彩耀目,魅力四射,成了全球华人的翘首企盼和渴望,伴随亿万家庭度过26个除夕夜。然而,狂热过后是平淡。渐渐地,对春晚人们由满怀期待变得有些麻木,既难以割舍,又无法激情再现。其个中原因,依笔者之见可概括为“四胃”:
一是审美疲劳惯坏了胃。一流编导,一流阵容,一流演员,一流舞美……春晚,涵盖的所有内容和要素,用“一流”来概括,一点儿都不夸张。然而,就像娶得一位天仙美女,日日耳鬓厮磨,也会产生审美疲劳。面对豪华炫目的“年夜饭”,年年食用之,胃口也会麻木,需要适当的调节和刺激。要使“春晚”年年都能令人耳目一新,从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改革创新,也是必须的。
二是媒体炒作吊高了胃。“春晚”造势,似乎成了各家新闻媒体的“规定课目”,每年都要摆开阵势,大炒特炒一番。好像“春晚”年年都要来一次“革命”。殊不知,年年热炒,把人们的胃口吊得高高的,结果涛声依旧,大伙儿焉能不失望和抱怨?就像讲“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屡屡被吊起胃口,反倒让大家没了胃口。所以对“春晚”来说,热炒不如冷炒,炒不如不炒,观众期望值降低了,没准儿在除夕之夜,还会收获到意外的惊喜呢!
三是招牌菜肴吃腻了胃。相声、小品作为“春晚”的主打节目,不仅给国人带来酣畅淋漓的开怀大笑,也使原有的年味浓郁了许多,不少段子还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对“春晚”来说,相声、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招牌菜肴,令人听得开心,看得过瘾。然而,随着时光流逝,人们感觉能让人拍手叫绝的相声、小品越来越少了,甚至整台“春晚”都难得看到亮点。是相声、小品质量下降?还是人们的欣赏需求提高了?我看兼而有之,但也不尽然。追本溯源,相声、小品均是特定时期应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而生,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会出现某些不适应。要想适应当今大众的胃口,尚须与时俱进,通过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求新、求异上进行一些改良。
四是生猛海鲜塞满了胃。今日之中国,已同十年、二十年前大不相同,不只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信息化文化娱乐手段也与日俱增,尤以网络为甚,娱乐形式五花八门,新鲜的,刺激的,应有尽有,使人沉溺其中。再加上从央视到地方电视台,精彩文艺节目常年不断。这如同人们整天被生猛海鲜塞满胃口,对别的东西难于产生食欲。在信息化娱乐文化的光怪陆离之下,“春晚”的亮丽色彩无形中被冲淡了。不过,好吃还是家常饭,文化现象亦然。新鲜的刺激的“新新文化”,较之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毕竟是短寿的,易碎的。青歌赛上,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点评之所以压倒了歌唱本身,则在于文化魅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中国画卷”,也以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迷倒了整个世界。试想,如果将“春晚”赋予传统文化内涵,无疑能焕发迷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