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际听呐喊 (陈高峰)
(2011-01-02 22:41:16)
标签:
少儿张文质中国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杂谈 |
分类: 学校管理 |
不牵绊于逻辑的合理,不拘囿于叙事的完整,作为一个教育“忧思者”,张文质只是记录下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与教育相关的所见所闻与所思,多数属于“抓拍”性质的简短文字,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是“生命在逝者如斯的时间里撕扯着我们灵魂的呐喊、叹息、飘忽的思绪、飘忽的情感”所发出的“有声的断片”。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是“细碎的、不连贯的、没有主题的人性的经验”,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的文字。
这些“细碎的”“人性的经验”的文字,被作者以“教育”的名义召唤到自己的笔下,任性驱遣,无情揭去了教育的温柔美丽面纱,暴露出其面孔上丑陋的疙瘩和厚重粉底遮掩不住的疤痕!
书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文字:
“我们的教育最缺的就是良心。”
“教育最大的虚伪就是以教育的目的遮掩着的丑恶。”
“教师作为精神的领路人和知识权威的身份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
冷峻而尖刻的文字逼使每个教育者渗出涔涔冷汗,打碎思想的“蜗壳”,进行开放性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张文质在书中叙述的十五则“校园故事”中,有“纸鹤”一则:
教师节到了,林航想到班主任老师“亲手做的礼物最能表达感情”的教诲,于是精心编织了一只美丽的纸鹤。第二天早读课上,她把纸鹤送给老师,并祝教师节快乐!坐在讲台边的老师头也没抬,让她把纸鹤放在桌子上。过了一会,林航看见老师把烟灰弹在了纸鹤上!
一个孩子的纯洁感情被无情漠视和践踏了!这给林航的心理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啊!读到这儿,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女孩的形象:她端坐在书桌旁,眼泪在眼眶中打着转!从平静的近乎冷漠的叙述中,我读出了作者强抑着的燃烧的怒火!不知道我们的校园中每天还有多少这类践踏感情、摧残心灵的事情在发生着!记得读初中的时候,就是因为看到老师用我们做过的数学练习簿生炉火而迁怒于数学,从此永久地丧失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乐趣。
“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的这段话,何时才能成为教育者中的“主流民意”?
从他沉重的笔端,流淌的“没有主题”的那些文字中,分明可以感悟到渗透全书的一个字——爱!爱孩子至深,故忧教育至切!
我曾经中途接手过一个初一班级的班主任工作,责任心和上进心使我投注了很多情感和时间,但几个调皮孩子的屡教屡犯使我心情烦躁,失去了耐心。当时我也曾以“爱”的名义,在“为你好”的口号下,用手中的书本或轻或重地拍打在其中一些孩子身上,预期的效果没有出现,学生和我之间反而加深了隔阂。迷茫之际,邂逅了这本书。老实说,它并没给我提供“方法”和“工具”,而只是使我“沉潜”和“深思”,意识到自己身上那些不利于教育的“无法挤干的毒素”。我改变了思路,以自身行为传递情感,以班会等活动渗透德育(比如,圣诞节前夜在黑板上画棵圣诞树,写上圣诞祝福语等),使学生情感正向迁移,逐渐稳定和改善了班级风貌。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我们的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们)不是缺少爱心,而是不知道如何去爱,他们爱的不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孩子,而是他们依照自己的标准理想化了的孩子!肖川教授强调教师要“六个学会”,即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这“六个学会”,每一个下面都需要用爱来支撑!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没有等待和宽容,剩下的就只能是拔苗助长和暴戾恣睢!
作为一家教育刊物的主编,同时还是一位诗人,双重身份使张文质毫不费力地就能把对教育的忧思上升到对教育生命意义的哲理表达。他说,教育“要重新恢复这种生命的亲切性、生命的自然状态和生命的自我过滤这样的可能性”,“教育要回到(生命)的起点”,这样的陈述把人拉到生命的高度来观照教育,发人深思,助人持守,促人转变。
书中两次提到了教育改革成功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社会的正义和公正、教育的独立品格、教师的爱与责任。鉴于这三个条件的不完全具备,张文质断言:“中国的教育改造仍处于需要狂徒的阶段——仍是‘呐喊’的时代!”
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正式通过,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大幕即将拉开。但愿,我们的教育能藉此良机,在呐喊声中早日走出彷徨!
看看时下的现象:国家层面,希望培养学生成为理想化的为国服务的高能者,为国争光;家长层面,希望孩子成为一个能挣钱、会享受的金领悠闲者,光宗耀祖为家争光;学校层面,希望学生成为一个能让学校骄傲的学生楷模,为校争光。在多重目标要求下,孩子无所适从,逐渐丧失自我,变成多重性格的不真实的“寄生者”。
由于做人标准的模糊,品格巨大的缺失,现在又复制出鲁迅先生几十年前就深恶痛绝的“无主名无意识”状态。在育人方式上,国家、社会、家长给育人机构和相关人员制定的许多法规戒律,又像是给教育戴上无形的锁链,“戴着镣铐跳舞”,使得教育在培养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和对社会的感悟能力上显得无能和无为!
就中国当下的基础教育的具体学校而言,它们大多做着两件事或者说围着两件事转:
一是安全。安全第一,千万不能出事,要保住饭碗啊!
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安全,这本来也无可非议,但安全一票否决制,不分青红皂白的处罚,简单粗暴的惩戒,这样不但带给了学校办学无穷的压力,更在深层次上抑制学校的创新,更严重的后果是把整个基础教育的创新性给毁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在于要培养创新人才,要求能力为重,要求教育要与生产相结合,培养出具备动手、动脑、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如今,学校就连春天来了,组织学生去追寻春天、追寻自然的决策权力和胆量也没有,还谈什么创新啊!学生只有每天在教室里和老师一起在书本上谈创新吧!出于安全,一切活动在没有100%的安全条件下,在没有上级部门的批准下,都是违规行为,都是会受到严惩的。即便不是在学校发生的其他意外伤害案,学校也会受到社会的口诛笔伐,冠以教育无为、监督不力之名,受到连带处罚。
试想,现在的中小学生有几个能叫出小路旁花草的名字、小溪边树木的名字?有几个能说出自己每天衣食住行所需用品的原料组成?“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色的桑葚……”看鲁迅先生是多么惬意地如数家珍地道出自然的美丽和欣欣向荣,我们现在的学生能吗?他们在如此“安全”的教育环境下有机会能吗?现在的“安全教育”剥夺了他们亲近自然的权利,长此以往,那种本应在心灵深处升华的自然敏感将随之消逝,随后产生的现象就是“漠视”——漠视自然,漠视社会,漠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培养创新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敏感,敏感是作为个体的人对自然情有独钟的体验。可是现在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失去了敏感生长的机会,岂不痛哉!
二是质量。质量第一,一所学校每年的高考千万要考出几个人,要出教学成绩啊!
考量一所学校的办学业绩,职能部门要看高考录取率、上线率……是否达到国家的、省级的标准。高考好就是好学校,其他的都不是。家长追求的是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此后有个好的出路;学生为了将来有份好工作,苦读苦记,期盼“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学校往往为了生存和发展,千选万选,从芸芸众生中选出几个适应中国应试教育的高手PK高考,成功就行。每一个高考成功者的脚下总该有成千上万人给垫背吧?这就导致或者说加剧了苦干、苦学现象,选校、补习等不公平现象如大海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让人悲从中来——反复筛选、反复打造,挑选出大批能做题、会考试的“专长”生!至于培养创新能力,他们的家长、老师顾得过来吗?他们自己顾得过来吗?
知道了病症所在,行医开药者才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是该给教育、给学校、给校长、给老师松绑的时候了!
(摘自《教育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