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专版: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
《团结报》专题介绍新教育
“新教育不是书斋实验,而是朝向生命的教育实践;新教育不仅仅是课题研究,更是面向生活的教育体验。它是一种师生生命相互编织、相互交融的教育生活方式。”
2010年2月27日出版的《团结报》第五版用近一个版面的篇幅介绍新教育。
新教育实验开展10年来,一直受到国内主流媒体的充分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南风窗》、《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50多家媒体对新教育行动进行了深度报道。2009年,实验组织管理机构——新教育研究院获得全国“阅读推广奖”。同年,新教育实验走进韩国全北大学,日本国《沸腾的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专章推介了新教育实验。
《团结报》是民革中央主管主办、面向各民主党派的唯一一份参政党报纸,是宣传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载体。每周3期,每期8版。
相关链接:
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 http://www.tuanjiebao.com/2010/3-1/113634.shtml
一场草根的教育改革实验: http://www.tuanjiebao.com/2010/3-1/114242.shtml
学者官员老师眼里的新教育: http://www.tuanjiebao.com/2010/3-1/113337.shtml
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
朱永新
![[转载]《团结报》专版: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 [转载]《团结报》专版: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当下,应试教育盛行,孩子们生命的色彩在校园中日渐暗淡。单向度的教育更多塑造出个性缺失、生命无力的“畸形”人。新教育认为,教育的境界在于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性,并通过人格健全的个体建设美好的社会。
新教育提倡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要旨正是在此。幸福,让孩子在教育中快乐的生活,感受生命的成长意义;完整,让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身、心、灵健康成长。
新教育发现,在寻找儿童生命成长的密码中,阅读无疑是敲开生命幸福之门的钥匙。而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堂,恰恰是让他们生命开花的地方。所以,新教育把课堂作为师生共同的生命旅程,在发掘知识的伟大魅力的同时,呼唤知识与生活、生命的共鸣。
新教育不是书斋实验,而是朝向生命的教育实践;新教育不仅仅是课题研究,更是面向生活的教育体验。它是一种师生生命相互编织、相互交融的教育生活方式。我高兴地看到,在山东,常丽华老师通过“在农历的天空下”的课程,和孩子们一起在小小的教室内走过了春夏秋冬,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他们不仅仅学习了中国文化,更编织了师生生命互相交汇的美好生活。
在山西绛县的农村学校,我看到了孩子闪光的眸子、智慧的眼神,那些黄土地上充满自信的孩子,使我确信新教育能够创造全新的学校生活,创造全新的鲜活生命。新教育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让学生拥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塑造他们美好的精神世界。实践新教育的学校,校园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一体的,用新教育文化理念锻造的学校,精神是站立的,生命是丰盈的,心灵是充沛的。
新教育实验要求它的参与者对教育和生命怀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激情、期盼与信任。通过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梦想推动梦想的方式,新教育在各地寻找着“尺码相同的人”,然后,通过授予卓有成效的课程,让这些有梦想有激情的人们获得可见的教育教学成就,成为新教育实验的榜样。而实验管理者则不断地言说榜样,让榜样们言说自己的历程,就这样,新教育实验唤起了越来越多从教者的激情。所以,旗帜鲜明地重申教育乌托邦、理想主义,强调激情与梦想,强调职业认同,是新教育实验最鲜明的一个特点。
在这个人心浮躁的年代,坚守理想的人是稀缺的,为了理想敢于迈出脚步行动的人则往往不合时宜。但是,新教育人愿意担当一份道义,为日渐沉疴的中国教育呐喊和探索。也许我们卑微,但我们坚持。
新教育实验,远离功利主义的钻营,朝向伟大的生命致意。
新教育实验,躲避虚名之下的浮华,面向广阔的土地致敬。
(本文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 “新教育”:一场草根的教育改革实验 |
| |
|
| |
| 卢志文 |
| |
|
![[转载]《团结报》专版: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 [转载]《团结报》专版: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09年11月,在新教育实验绛县实验区现场会上,孩子们汇报阅读成果
1999年,时任苏州市副市长的朱永新教授在常州湖塘桥中心小学讲学,提出了“新教育”的基本理念。2000年,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提出了“理想教育”的基本思想。朱永新对现行教育的评判、反思及对行动的渴望,引发了民间教育思想者的热情响应,一种新教育思想逐渐成形。
新教育实验是一项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教育行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和“十一五”重点课题。她是一种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之“新”
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具体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通过这六大行动,新教育实验倡导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的神圣对话;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造激情。
目前新教育已经开发并初显成效的有三大课程。
新教育儿童课程的标志性词语是:“晨诵、午读、暮省”,它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晨诵是一个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晨间诵诗的复合课程。目的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午读”的核心是“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该项目认为:教育是唤醒,也是给予;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新教育认为无论是民族文化的特质,还是普世文明的价值,都需要教师和家长按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慢慢地通过阅读,通过故事传授给孩子。儿童阶梯阅读研究,就是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他此时此刻最适合的童书。
新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是以“三专”(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支撑内容。新教育实验认为,不同学科与发展阶段的老师,需要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为此,新教育实验注重研制一张“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地图”,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以及专业阅读如何为专业实践服务的问题。新教育认为,教师必须学会通过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通过专业写作,向更远的目标前行;通过专业发展共同体,向更高的愿景飞翔。
新教育实验对于课堂的追求是:它想拥有应试课堂话语同样想要的成绩,但希望是以更人道、人性的、科学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新教育已经在有效课堂的教学框架方面进行探索,并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此外,新教育实验还有“新德育”项目,它是以“每月一事”为载体的注重生活体验和实践的项目。该实验项目拟出了每月的活动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实践走向生活和社会。比如“1月,让我们学会吃饭——节约的主题”“2月,让我们不闯红灯——规则的主题”“3月,让我们种一棵树吧
——公益的主题”等等。
新教育在行动
作为教育NGO组织,公益性和学术性是新教育的根本特征。新教育的公益以提高中国(特别是边远地区以及农村)儿童的阅读能力以及中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核心目标,先后开辟了贵州新教育推广项目、移动图书馆项目、毛虫与蝴蝶儿童阅读推广项目、西部教师种子培训计划的实施等一系列公益项目。从2003年开始,至今新教育人的足迹一直在西部跋涉,“灵山——新教育西部行”活动一直没有中断,陕西定边、宁夏中宁、四川遂宁、内蒙古阿兰旗、新疆奎屯,贵州凤冈、遵义、威宁等地都留下了新教育人的足迹。
立足田野,以学术提升公益的品质效率,将爱心、激情与理性、专业融为一体,相互促进,让有限的公益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效益。
汶川大地震不久,新教育人就前往重灾区四川北川进行培训,送去了灾后儿童急需的童书、音乐盒等,为孩子医治心灵的创伤,并且在那里建立了新教育实验区。
在当下的中国教育语境下,新教育也许显得有些“另类”,因为它的理想主义色彩是如此浓烈,但它又是那么宝贵,在分数、应试、名次这些主流话语下,试图突围出一条奔跑于田野的教育理想之途。
新教育的未来不是梦
正因为新教育的理想魅力和扎实的实验研究成果,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目前全国有23个新教育实验区,在24个省(市、区)有700多所新教育实验学校,10多万名教师、100多万学生参加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南风窗》、《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50多家媒体对新教育实验进行了深度的报道。《南方窗》这样评价:“可以断定的是,作为一场对抗‘教育异化’的实验,理想主义者试图从源头上救赎中国教育危机的努力,起码可以视作以‘人的教育’为旨要的‘新希望工程’的剪彩仪式。”2004年2月20日的《中国教育报》这样评价新教育实验:“‘生于毫末’的新教育实验虽然尚未成就‘合抱之木’,却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支奇葩。”
也有媒体曾经用“心灵的教育”来概括他们对于新教育的理解。他们认为,相对以分数为主要导向的应试教育,新教育注重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并且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让学生拥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塑造他们美好的精神世界。2007年11月1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以心灵的教育”为题对新教育实验进行了特别报道,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2009年,新教育实验的组织管理机构新教育研究院获得全国“阅读推广奖”。这一年,新教育实验走进韩国全北大学,日本学者撰写的《沸腾的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专章介绍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被评为新中国教育60年60人和年度致敬人物。
新教育实验的愿景是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全力打造植根于本土的新教育学派。
我们相信,新教育的未来不是梦。(本文作者系新教育实验研究院院长)
![[转载]《团结报》专版: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 [转载]《团结报》专版: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新教育实验致力于阅读推广,2009年新教育荣获“全国阅读推广奖”。
![[转载]《团结报》专版: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 [转载]《团结报》专版: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09年7月,全国新教育实验第九届研讨会在江苏海门举行
![[转载]《团结报》专版: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 [转载]《团结报》专版: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5年时间带领孩子阅读了523本书的新教育模范教师常丽华
|
学者官员老师眼里的新教育
陶西平(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提出的新教育实验,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行动的研究,推动了一种中国的教育风格的研究,它如一条鲇鱼,必将搅动中国教育这一缸水!
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与长于坐而论道的学院派不同,新教育实验的最大特点在于注重行动。新教育不仅是先进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与师生实际的结合,更是教育理想从书斋走向现实的成功产物。他所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创新,是能够植入学校、深入教师和学生内心,能够唤起教育者和学习者创新热情的那份真诚和实在,这在现代中国教育界是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
张俊平(《江苏教育》杂志社主编):新教育实验是一面旗帜,它用理想的方式向当下的中国教育说“不”;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追求,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中国教育的“桃花源”;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自觉,它用行动告诉人们,中国教育到了返璞归真的时候了。
张荣伟(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新教育实验”是一条汇聚民间教育智慧的河流,它贵在于且旨在于唤起教育者的教育理想、教育激情和行动自觉。我们有理由相信,由“新教育实验”所建构的这套灵动、开放的话语体系,会在多样而又具体的行动过程中不断得以检验、修复和完善,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势必启迪着当前基础教育实验改革的话语建设,并将对中国教育科学的未来研究范式产生积极影响。
朱小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事实证明,(新教育)这种开放性、公益性的教育实验改革与我国学校发展的实际以及师生所处的生存状态极其符合,切实促进了学校以及师生的真实生动的发展。”
张丙辰(河南焦作市教育局局长):新教育实验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最具实践性、操作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素质教育的践行方式,也是我们一直在寻找而一直没能找到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途径。因此,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市教育局党组决定,就以新教育实验作为焦作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有效的载体,用新教育实验来全面推进焦作的素质教育。
奚亚英(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新教育为我们全校师生的教育生活涂抹上幸福的色彩!
赵莉莉(河南中站造店回民学校老师):一个在安逸、迷茫、颓废中高高兴兴消沉的生命在新教育的牵引下,开始了一个新我的熔炼。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和什么人同行。和新教育同行,我们的心会走得很远。
王羽(安徽省五河县实验二小校长):这些可爱可敬的教育精灵,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激情,深深感染着我及同伴。教育是美丽的,教师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有人说这是传说。可爱的新教育毛虫们,用她们真实的经历告诉我,这不是传说。
大杨树(河南焦作一位小学教师):接触新教育,走进新教育,我们过上了一种全新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从晨诵,到午读,再到暮省,没有了往日的埋怨,没有了今日的唠叨,没有了以后的忧虑,只有对现在教育生活的把握。
![[转载]《团结报》专版: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 [转载]《团结报》专版: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新教育公益目前在全国多个地方开展,其中贵州项目是新教育与无锡灵山基金会合作的一个项目,图为新教育贵州凤冈行。
![[转载]《团结报》专版: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 [转载]《团结报》专版: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新教育目前有三大项目:儿童课程,教师专业发展,构筑理想课堂。“读写绘”项目是儿童课程中的一个项目。图为儿童读写绘作品。
![[转载]《团结报》专版: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 [转载]《团结报》专版:朝向生命绽放的新教育](//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新教育目前有23个实验区、700多所实验学校,新教育研究院研究中心团队定期到实验区进行实验区培训。此图为实验区田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