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我的安娜贝尔·李(一)
(2016-06-02 16:57:45)
标签:
娱乐情感文化 |
分类: 诗歌翻译 |
重温经典,我的安娜贝尔·李
.
文/译:唐凯
美国著名诗人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的《安娜贝尔·李》是美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佳作。这是诗人1849年死后才发表的最后一篇诗作,代表其唯美主义风格的顶峰。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是诗人为悼念亡妻而作,旨在把爱情融入理想化的永恒境界。全诗浓笔喧染了大海边亦真亦幻的浪漫氛围,既有纯洁的爱情,也有哀婉的悲剧。(以上来自百度)
这首现代古典体诗时至今日,仍然在一直引爆“诗歌猎人”(poemhunter.com猎诗网),回复多达385条,近20页。这在该网站上是极其罕见的,多数的古典世界名诗在这个网站里并没有任何回复。也就是说,回复为零。
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想一探究竟。当然,我事先并不知道有这首诗,这我必须承认,不能瞎装。想看看百度有无中文,词条里显示有,有就有吧,没有打开。我想自己先翻译一遍,先后再对照网络上的译本,要不就没意思了。
诗歌写的是,不死的爱情,高于一般的神话传说,很像中国的梁祝传奇,但这只是一首诗而已,是诗人一个人的故事,一个人的全部世界。尽管作者使用浪漫主义手法,但它如此真实,并不虚幻,因为故事本身是真实的,现实的。对纯真爱情的感召也是它不朽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人的“现实”冲击击碎无数青年人的爱情梦,所以才有那么多人感怀,感念自己的不能言说的委曲和缺失。
我探究的意义是,为什么它至今还在被人们(读者)关注,喜欢的意义何在。诗歌不是早就转型了吗?不是游离到抽象的意象和隐喻了吗?
所以,翻译完了之后,我更注意的是看那些回复,感受外国诗友的感受。所以,在发表完这个诗歌翻译帖子之后,我会接续转译,帖发一些回复,让我们共同感知诗歌给所有人类带来的不泯的美丽。同时,也想与广大的汉语原创诗人共同思考,什么样的作品叫做不朽,什么样的写作叫做深入人心。不是人人都想流芳百世吗?究竟是谁还在拿体裁风格的“时过境迁”说事?语境可以更新,手法可以变换,但诗歌的浪漫与真诚却不可以轻视甚至亵渎。
读跟帖(回复)的意义还在于,现代生活环境正在剥夺和吞噬我们固有的深层审美,一直以来,与血脉有关的东西才可以配得上称为传统。在浮躁和浮华的背后,人们迷失了太多的典雅与清新,回味或者追索这些东西,就是对一种枉然缺失的弥补。审美在变,尤其现代人,对苦难的欣赏也成了对心灵慰藉的追溯。这个听起来好像有些残忍,但事实情况就是如此,例如“暴力美学”神马的。
看外国人回复帖子也是一件乐事,他们从来不会像中国诗人那样一通简单的应景的“欣赏!”“好诗提读!”等等,虚假得简直不能再假,其实是那诗歌他们根本没有看进去,毛手毛脚的,是心里的浮躁气过重,或者干脆就是出于礼节,一副不回复一下不好意思的样子。
外国诗友的回复有几个特色。1,起底。扒诗人的八卦,看得其他人不亦乐乎。2,谈自己。通过对诗歌的感受,说自己的人生如何如何。这一点,中国诗人永远也做不到。3,专业讨论。从文体风格到用词全盘或者抽离点评,很有解读意义。4,扯淡。夸张或者调侃,有的是出于对作品的赞佩,有的则是对诗人的反讽。5,接续互动。但是扯来扯去就天马行空了,“呀,你们能不能不这么矫情,不就是一首诗吗?”6,续写,临摹。很像我们的“和诗一首”,但是更加随性,临屏献技。通过这样有意义的互动,诗友们不经意间就建立起了文字上的友谊。主要还是气场有所依托,如果没有好诗歌,一切回复也就索然无味。就像我们一样,干脆就是给个面子来捧场来了,而主帖上的诗歌往往惨不忍睹,结果,更加误导了诗歌作者和其他读者。作者会认为自己的诗歌真的很了不起,读者则认为原来诗歌就是这个怂样子,如此循环成了恶性。7,过火的恭维。有些夸大其词,明显放大了一首的含金量。这个在汉诗中也屡见不鲜,而原因,中外方面大致相同,那就是这个评论人本身在诗歌方面的造诣有限,他自认读到世界上最好看的诗了。但本质上,都是出于对作品,对作者由衷的热爱,或者偏爱。
我有时也这样疯疯癫癫地回复中国诗歌的帖子,然后就有人问:“大哥,你喝了?”这就是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就得遵从中国人的说话习惯,得捧着来,虚着来,吹着说,小心翼翼,谨言慎听,不能伤着谁,也不能不严肃,得绷着脸,装,啊......让人活得好累。
【唐凯评诗,译诗】
Annabel Lee
- Poem by Edgar Allan Poe
《安娜贝尔·李》
【美国】埃德加·爱伦·坡作品
It was many and many a year ago,
In a kingdom by the sea,
That a maiden there lived whom you may know
By the name of ANNABEL LEE;
And this maiden she lived with no other thought
Than to love and be loved by me.
那是多年多年以前,
在海边的一个王国里,
有一位少女,你或许知道她的芳名
叫做安娜贝尔·李;
而这个少女,她活着别无所求
就是我们相爱,并且永在一起。
I was a child and she was a child,
In this kingdom by the sea;
But we loved with a love that was more than love-
I and my Annabel Lee;
With a love that the winged seraphs of heaven
Coveted her and me.
我是个孩子,她也是个孩子,
在这个海边的王国里;
可是我们的爱情,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切——
我和我的安娜贝尔·李;
那种爱就连天上的六翼天使
都在将我们嫉恨。
And this was the reason that, long ago,
In this kingdom by the sea,
A wind blew out of a cloud, chilling
My beautiful Annabel Lee;
So that her highborn kinsman came
And bore her away from me,
To shut her up in a sepulchre
In this kingdom by the sea.
而就是这个原因,很久以前,
在这个海边的王国里,
一阵寒风吹出云层,冻僵了
我美丽的安娜贝尔·李;
于是赶来了她高贵的亲戚
把她从我的身边生生夺去,
把她关闭在一座坟墓里
在这个海边的王国里。
The angels, not half so happy in heaven,
Went envying her and me-
Yes! - that was the reason (as all men know,
In this kingdom by the sea)
That the wind came out of the cloud by night,
Chilling and killing my Annabel Lee.
那些天使,天堂里的幸福不足半成,
她们开始嫉妒我们——
是的!——就是这个原因(正如人人所知,
在这个海边的王国里)
让冷风在寒夜里破云而出,
冻僵并且杀害了我的安娜贝尔·李。
But our love it was stronger by far than the love
Of those who were older than we-
Of many far wiser than we-
And neither the angels in heaven above,
Nor the demons down under the sea,
Can ever dissever my soul from the soul
Of the beautiful Annabel Lee.
但是我们的爱,是那么的强烈
已远远超出比我们年岁大的人——
比我们更有智慧的人——
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天使,
还是大海底层的魔鬼,
都不能将我们的灵魂分离
我和我的安娜贝尔·李。
For the moon never beams without bringing me dreams
Of the beautiful Annabel Lee;
And the stars never rise but I feel the bright eyes
Of the beautiful Annabel Lee;
And so, all the night-tide, I lie down by the side
Of my darling- my darling- my life and my bride,
In the sepulchre there by the sea,
In her tomb by the sounding sea.
因为月亮,若不是带给我梦境
就不会发出清辉,我美丽的安娜贝尔·李;
因为星空,若不是让我感知那双明亮的眼睛
就不会升起,我美丽的安娜贝尔·李;
还有那所有的夜间潮水,我躺下
在爱人的身边——我的爱人——我的新娘,我的生命,
在海边,在那座坟墓里,
在喧嚣的海边,在她的墓穴里。
【未完待续】2016.06.01
下帖标题:【双语】网友回复“安娜贝尔-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