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长城砖垒院墙

标签:
文物长城长城砖愚昧杂谈 |
分类: 杂文 |
其它关于破坏长城砖的文章:
(一)长城砖垒猪圈背后的反思
在此,给大家出一道问答题:“世界上造价最高的养猪场在哪里?”各位朋友立即会联想到美国、日本还有德国的一些现代化养猪场,若以此作答案,那就错了。告诉你吧,造价最高的养猪场不在外国在咱中国,说具体点就在辽宁省盘山县高升镇,这里的一些村民竟用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明长城的青砖垒猪圈,这样的猪圈完全称得上“天价养猪场”。(见新华社沈阳9月20日电)
这则黑色幽默叫人啼笑皆非,长城砖垒猪圈的荒唐之举,令人痛心疾首!这一事件也暴露出明长城保护工作存在的严重问题。一方面,这里的村民不懂文物知识、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法制观念淡薄。另一方面,这里的文物管理严重缺失,某些地段甚至无人管理,不然,村民何以能像拆自家院墙那样乱拆长城!由此看来,强化明长城的保护与管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如何加强管理?首要的工作是尽快改变无人管理状态,应当建立起一支专业文物工作者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护城队伍,在文物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与协调下,分片分段负责长城的维护与管理。谁来当护城志愿者?当然是长城两边的居住者,包括那些曾经拆长城砖垒猪圈的人。他们人离长城最近,管理起来十分便利,他们的心也与长城最近,祖祖辈辈对长城有着深厚的感情。不错,他们中确有人曾伤害过长城,但除了极少数蓄意破坏者外,绝大多数人是因无知而出错。一旦明白了保护文物的道理,接受了护卫长城的神圣使命,激发了爱我中华、爱我长城之心,他们一定会对长城倾注深深的爱。当拆砖者变成了护城人,国宝垒猪圈的闹剧就不会重演,古老的长城将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二)山海关长城砖被村民用来砌院墙、盖房子、建厕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3:03 东方今报
(三)村民自发立的“知耻碑”
河北卢龙小山村 昔拆长城砖 盖最贵民房 今立“知耻碑” 引来山外客———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刘家营乡桃林口村是一个有着1200多人的小山村,曾被人称为“长城村”。村里所有民宅,甚至猪圈、厕所,都是用长城砖盖起来的,那里的房子被称为“世界上最昂贵的民房”。
但随着保护长城的观念越来越重,村民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今年9月,他们在关口立了一块“知耻碑”。“一来,可以警醒后人;二来,也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当地的村民说。他们表示,立碑3个月以来,“不少山外的人,都纷纷到这里拍照留念”。
民房尽披长城砖
价值高达几千万
“做梦也没有想到父辈传下来的房子能值那么多钱!”
12月初,记者来到桃林口村。在距村口不远处的一个老人家里看到,老人正和儿子在搬草喂牛。记者环视整个院落,正房是3间瓦房,西房两间放着杂物,东边则是牛圈和厕所。老人介绍说,这些都是当年用大长城砖建造的。
虽然房屋墙壁垒砌得很整齐,但从每块砖的连接处仍能清晰地看出,这些砖石大小不一,薄厚不同,当年的砖棱角已经被磨秃,砖与砖之间用水泥填充。要不是老人介绍,记者很难从这些砖石上找出长城砖的痕迹。
“村里用长城砖建的房屋大都出现变形、漏水的情况,不少都倒了。”老人说。
在村里另外一条街上,记者看到街道两边全是用整齐的长城砖垒砌的民房、外墙、围挡,就连院门都是用城砖修葺而成。
有人曾经计算过,按国际上标准的文物砖石材料价格,一块长城砖价值80美元计算,平均每套村民住房用城砖10万块,那么这一套民房价值800万美元(约人民币6400万元)。“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父辈传下来的房子能值那么多钱!”一位在村口干活的小伙子笑着说道。
昔日雄关漫道
惟存残垣断壁
“要不是还剩下敌楼、残墙,你都不敢相信这里就是长城。”
记者顺着大路,来到了村北侧的山上。在向导张先生的指点下,记者在一个山隘口看到了长城,一条县级公路把长城隔成了两段。路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万里长城,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河北省文物局立”的字样。
隘口的东侧山顶只剩下了一个光秃秃的敌楼基座,城墙上面已经长满了没膝的蒿草。在路西边全是高10多米、陡峭的山崖,山顶上的敌楼已经残破不全,分辨不出哪里是城墙,哪里是山。
张先生告诉记者,刘家营桃林口的这段蜿蜒长城大约有20公里,其中近10公里长的城墙正好穿过桃林口村,但是现在的长城遗址变得零落不堪,这些砖当时都已经被村民拆去盖房了。“要不是剩下的敌楼、残墙和那个政府立的石碑还能看得出这里曾经有过长城,不然你都不敢相信这里就是长城。”张先生说。
三次大规模破坏
村中长城不复在
“有时晚上还能听到撬城砖的声音,天亮了出去一看,一段城墙被人撬倒了,城砖也被人连夜运走了。”
向导张先生告诉记者,曾经横卧在村中的长城在上个世纪50到70年代,遭到过3次大规模的破坏。“当时大家都不注重长城的巨大历史价值,所以才没有对长城加以保护。”他说。在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诉记者,当时家家都在盖房,倒塌的城砖用完了,就出现人为破坏城墙的事情,有时晚上还能听到撬城砖的声音,天亮了出去一看,一段城墙被人撬倒了,城砖也被人连夜运走了。
第一次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村里曾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村民开发荒坡修梯田,村民拆下城砖运回家盖房砌墙
第二次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由于村里急着修被震塌的民房,大家便开始爬上山,挑拣被地震“动摇”了的城砖
第三次 1977年修水坝。村民为了不让长城砖淹没在水下,赶紧拆长城砖,翻盖房屋重新盘院墙
后悔当年行为 “知耻碑”示后人
“想到当年我和兄弟们去扒城砖的情景,心里觉得真是后悔啊。”
在村口的新盖的村委会楼前,记者看到一块“知耻碑”。碑文这样写道:“过去我们错了,因为不知……国宝未被珍视……因为觉醒,把长城民宅保存下来……明耻辱,警后世。”碑文的落款是桃林口村村民,时间是2006年8月。
村民坦言,当初拆毁长城时并没有什么感觉。但随着保护长城的观念越来越重,村民都意识到当初的行为是一种对历史的损害。
村民王老先生说:“现在看着这些房子,我想到当年我和兄弟们去扒城砖的情景,心里觉得真是后悔啊。”1983年至今,村民从来没有再动过一块长城砖,不少村民还自发地看护长城。
自揭“身上疤”
开发“长城村”
“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吸引外地人到此参观。”
“真的希望能用现在‘长城村’的资源,能把这里开发出来,让大家看看。祖辈们留下的长城已经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如果需要我们对犯下的错误进行补偿,对消失的长城进行修复,大家肯定心甘情愿地交出自家长城砖,为保护长城出力。”50多岁的宋先生说。
向导张先生告诉记者,看到了附近的村镇长城保护得较好,将长城科学地开发,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毕竟村子是要发展的,我们不能向其他村镇那样用长城来做文章,只能把村民亲手建造的长城村给大家看,开发长城村的旅游资源,发挥它的价值,带领村里人致富。”张先生表示。
“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吸引外地人到此参观,毕竟我们不像别人有完好的长城,我们展现给世人的只是一些‘伤疤’,一是警醒后人,另外希望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带动村里向前发展。”张先生说,立碑3个月来,有不少山外的人到这里参观,拍照留念。
专家说法
“长城村”代表一个时代
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教授表示,由于长城太大、太长,跨越地区较多,所以在管理上存在着许多漏洞。全国现在只有一部《长城保护条例》,没有专门的组织来管理长城,这就造成长城长期处于一种自然保护的状态。
董教授表示,长城的保护应该是根据当地的条件、环境和人为因素,制定合理、科学的整体保护措施,分段管理,争取按长城原状保护的原则来合理保护长城段落。
(四)千年城墙遭腰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9年10月31日
10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4位专家对这段长城受采矿破坏的情况进行了现场勘察和专业鉴定。
多数内蒙古人不知家乡有长城
其中,内蒙古是全国长城遗址最丰富的地区,分布着赵、秦、汉、隋、金、明等朝长城约1.5万公里,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30%多。内蒙古本身就是一个长城博物馆,但是保护工作却十分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