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悲——长城砖垒院墙

(2009-10-30 19:06:27)
标签:

文物

长城

长城砖

愚昧

杂谈

分类: 杂文

可悲——长城砖垒院墙

可悲——长城砖垒院墙

     黄花城水长城是我的家乡,这里集山、水、长城为一体,风景秀丽,然而十月国庆节回家却大煞风景,一户老农民用从长城拆下来的砖垒了很长一段院墙,在村子正街上格外显眼,引得许多中外游客照相观看,可悲可叹!!文物法实行好多年了,虽然长城砖这种文物并不显得那么珍贵,但是却象征着中国人的脊梁,那些600年的明代长城砖就这样被糟蹋了,我身为景区的村民,感到万分惭愧,真心希望文物有关部门加以制止,不要让过去的悲剧在重演了(我村古名西水堡,1979年就因为村民的愚昧,将村子古城城墙拆毁了,现在只留下斑驳的一段遗址)。

其它关于破坏长城砖的文章:

(一)长城砖垒猪圈背后的反思

     www.zjol.com.cn 2004年09月27日

  在此,给大家出一道问答题:“世界上造价最高的养猪场在哪里?”各位朋友立即会联想到美国、日本还有德国的一些现代化养猪场,若以此作答案,那就错了。告诉你吧,造价最高的养猪场不在外国在咱中国,说具体点就在辽宁省盘山县高升镇,这里的一些村民竟用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明长城的青砖垒猪圈,这样的猪圈完全称得上“天价养猪场”。(见新华社沈阳9月20日电)  
  这则黑色幽默叫人啼笑皆非,长城砖垒猪圈的荒唐之举,令人痛心疾首!这一事件也暴露出明长城保护工作存在的严重问题。一方面,这里的村民不懂文物知识、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法制观念淡薄。另一方面,这里的文物管理严重缺失,某些地段甚至无人管理,不然,村民何以能像拆自家院墙那样乱拆长城!由此看来,强化明长城的保护与管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如何加强管理?首要的工作是尽快改变无人管理状态,应当建立起一支专业文物工作者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护城队伍,在文物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与协调下,分片分段负责长城的维护与管理。谁来当护城志愿者?当然是长城两边的居住者,包括那些曾经拆长城砖垒猪圈的人。他们人离长城最近,管理起来十分便利,他们的心也与长城最近,祖祖辈辈对长城有着深厚的感情。不错,他们中确有人曾伤害过长城,但除了极少数蓄意破坏者外,绝大多数人是因无知而出错。一旦明白了保护文物的道理,接受了护卫长城的神圣使命,激发了爱我中华、爱我长城之心,他们一定会对长城倾注深深的爱。当拆砖者变成了护城人,国宝垒猪圈的闹剧就不会重演,古老的长城将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二)山海关长城砖被村民用来砌院墙、盖房子、建厕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3:03 东方今报
    石家庄消息 “海滩边上的树林成了坟地,数百年的长城砖竟然被村民用来砌厕所……”17日,在山海关老龙头铁门关附近游玩的高先生讲述了见到的与旅游城市极不和谐的两个场面。
    高先生首先领着记者来到铁门关东侧约500米处的一片槐树林,树林南侧就是海滩,在这片槐树林里竟然到处都是黄土堆成的坟包。记者数了一下,东西向不足50米长的范围内有11座坟,其中有几座明显是新堆的。这里只是槐树林的起点,向东望去,还能看到有坟堆散落在树林里。因为槐树林并不大,记者透过树林可以清楚地看到海边嬉戏游玩的人群。高先生说,夏天,中外游客在此洗浴之后,正好来这片树阴下乘凉,还能清楚看到海滩风景,但是这些坟堆着实煞风景。
    记者在附近长城脚下的山海关开发区西姜庄村看到的景象更是触目惊心:珍贵的古长城砖在村内随处可见,用于砌院墙、盖房子、建厕所。
    位于西姜庄村村头的长城基本上只剩下了黄色的城墙土,里面零星可见长城砖。记者横穿该村时发现,用长城砖砌成的厕所、围墙在这里随处可见。
    高先生指着一座全部用长城砖盖起的厕所感慨:“长城砖是何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被用来盖厕所,这可真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厕所了!”西姜庄村一位6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这段长城与老龙头长城是一体的,应该有近千年的历史了,长城砖也不知是何时被村民搬回家里的。
    记者获悉,西姜庄村面临开发,村民将全部迁到新楼房,原来的民居要被重新规划,同时长城可能要重新修葺,到时候应该会用仿制的长城砖,但是肯定不如原来的长城砖结实。而且,即将拆迁的村民并未接到关于保护长城砖的通知。

(三)村民自发立的“知耻碑”

  河北卢龙小山村 昔拆长城砖 盖最贵民房 今立“知耻碑” 引来山外客———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刘家营乡桃林口村是一个有着1200多人的小山村,曾被人称为“长城村”。村里所有民宅,甚至猪圈、厕所,都是用长城砖盖起来的,那里的房子被称为“世界上最昂贵的民房”。  

  但随着保护长城的观念越来越重,村民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今年9月,他们在关口立了一块“知耻碑”。“一来,可以警醒后人;二来,也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当地的村民说。他们表示,立碑3个月以来,“不少山外的人,都纷纷到这里拍照留念”。
  民房尽披长城砖
  价值高达几千万
  “做梦也没有想到父辈传下来的房子能值那么多钱!”
  12月初,记者来到桃林口村。在距村口不远处的一个老人家里看到,老人正和儿子在搬草喂牛。记者环视整个院落,正房是3间瓦房,西房两间放着杂物,东边则是牛圈和厕所。老人介绍说,这些都是当年用大长城砖建造的。
  虽然房屋墙壁垒砌得很整齐,但从每块砖的连接处仍能清晰地看出,这些砖石大小不一,薄厚不同,当年的砖棱角已经被磨秃,砖与砖之间用水泥填充。要不是老人介绍,记者很难从这些砖石上找出长城砖的痕迹。
  “村里用长城砖建的房屋大都出现变形、漏水的情况,不少都倒了。”老人说。
  在村里另外一条街上,记者看到街道两边全是用整齐的长城砖垒砌的民房、外墙、围挡,就连院门都是用城砖修葺而成。
  有人曾经计算过,按国际上标准的文物砖石材料价格,一块长城砖价值80美元计算,平均每套村民住房用城砖10万块,那么这一套民房价值800万美元(约人民币6400万元)。“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父辈传下来的房子能值那么多钱!”一位在村口干活的小伙子笑着说道。
  昔日雄关漫道
  惟存残垣断壁
  “要不是还剩下敌楼、残墙,你都不敢相信这里就是长城。”
  记者顺着大路,来到了村北侧的山上。在向导张先生的指点下,记者在一个山隘口看到了长城,一条县级公路把长城隔成了两段。路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万里长城,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河北省文物局立”的字样。
  隘口的东侧山顶只剩下了一个光秃秃的敌楼基座,城墙上面已经长满了没膝的蒿草。在路西边全是高10多米、陡峭的山崖,山顶上的敌楼已经残破不全,分辨不出哪里是城墙,哪里是山。
  张先生告诉记者,刘家营桃林口的这段蜿蜒长城大约有20公里,其中近10公里长的城墙正好穿过桃林口村,但是现在的长城遗址变得零落不堪,这些砖当时都已经被村民拆去盖房了。“要不是剩下的敌楼、残墙和那个政府立的石碑还能看得出这里曾经有过长城,不然你都不敢相信这里就是长城。”张先生说。
  三次大规模破坏
  村中长城不复在
  “有时晚上还能听到撬城砖的声音,天亮了出去一看,一段城墙被人撬倒了,城砖也被人连夜运走了。”
  向导张先生告诉记者,曾经横卧在村中的长城在上个世纪50到70年代,遭到过3次大规模的破坏。“当时大家都不注重长城的巨大历史价值,所以才没有对长城加以保护。”他说。在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诉记者,当时家家都在盖房,倒塌的城砖用完了,就出现人为破坏城墙的事情,有时晚上还能听到撬城砖的声音,天亮了出去一看,一段城墙被人撬倒了,城砖也被人连夜运走了。

   “长城村”三次大规模破坏长城的行为
  第一次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村里曾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村民开发荒坡修梯田,村民拆下城砖运回家盖房砌墙
  第二次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由于村里急着修被震塌的民房,大家便开始爬上山,挑拣被地震“动摇”了的城砖  

  第三次 1977年修水坝。村民为了不让长城砖淹没在水下,赶紧拆长城砖,翻盖房屋重新盘院墙
  后悔当年行为 “知耻碑”示后人
  “想到当年我和兄弟们去扒城砖的情景,心里觉得真是后悔啊。”
  在村口的新盖的村委会楼前,记者看到一块“知耻碑”。碑文这样写道:“过去我们错了,因为不知……国宝未被珍视……因为觉醒,把长城民宅保存下来……明耻辱,警后世。”碑文的落款是桃林口村村民,时间是2006年8月。
  村民坦言,当初拆毁长城时并没有什么感觉。但随着保护长城的观念越来越重,村民都意识到当初的行为是一种对历史的损害。
  村民王老先生说:“现在看着这些房子,我想到当年我和兄弟们去扒城砖的情景,心里觉得真是后悔啊。”1983年至今,村民从来没有再动过一块长城砖,不少村民还自发地看护长城。
  自揭“身上疤”
  开发“长城村”
  “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吸引外地人到此参观。”
  “真的希望能用现在‘长城村’的资源,能把这里开发出来,让大家看看。祖辈们留下的长城已经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如果需要我们对犯下的错误进行补偿,对消失的长城进行修复,大家肯定心甘情愿地交出自家长城砖,为保护长城出力。”50多岁的宋先生说。
  向导张先生告诉记者,看到了附近的村镇长城保护得较好,将长城科学地开发,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毕竟村子是要发展的,我们不能向其他村镇那样用长城来做文章,只能把村民亲手建造的长城村给大家看,开发长城村的旅游资源,发挥它的价值,带领村里人致富。”张先生表示。
  “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吸引外地人到此参观,毕竟我们不像别人有完好的长城,我们展现给世人的只是一些‘伤疤’,一是警醒后人,另外希望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带动村里向前发展。”张先生说,立碑3个月来,有不少山外的人到这里参观,拍照留念。
  专家说法
  “长城村”代表一个时代
  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教授表示,由于长城太大、太长,跨越地区较多,所以在管理上存在着许多漏洞。全国现在只有一部《长城保护条例》,没有专门的组织来管理长城,这就造成长城长期处于一种自然保护的状态。
  董教授表示,长城的保护应该是根据当地的条件、环境和人为因素,制定合理、科学的整体保护措施,分段管理,争取按长城原状保护的原则来合理保护长城段落。
    对于桃林口村的现状,董教授建议,应该保持“长城村”现有的长城资源和长城文化,不赞同将长城民房拆除后重建长城。因为那样会对本来脆弱的长城砖进行二次破坏,同时对长城遗址进行破坏。“‘长城村’代表了一个时代,代表了一个长城文化,应该保持这样的原貌留给后人。”董教授说。

(四)千年城墙遭腰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9年10月31日

    崎岖的盘山路,也没能阻挡破坏长城采矿者的步伐。内蒙古长城资源调查组发现,呼和浩特市北部大青山内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秦汉长城遭采矿者严重破坏。
    被“腰斩”的秦汉长城
    10月15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和呼和浩特市文物事业管理处执法调查人员,沿着大青山的盘山路,赶往秦汉长城被破坏处。
    当来到山顶时,秦汉长城烽火台映入眼帘,采矿的井架就在不远处,“矿区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十分醒目。
    几个10米深的矿坑把沿山而上的秦汉长城拦腰截成两段,南北大约被挖断100米。忙碌的工人们看见执法人员,关掉机器,从矿坑里走出来,向阴暗潮湿的“地窝子”工棚走去。
    “这是第5次勒令停工,但执法人员离开后,他们照常开工。”呼和浩特市文物事业管理处文保二科科长曹峰说,“在这里采矿的是呼和浩特市科考矿业有限公司。我们依据《文物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对该公司下达了停止侵害通知书、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并多次要求停工,对方一直置之不理。”
    在矿井旁边,一份采矿记录上记着昨天钻探的米数与时间。
    曹峰指着被破坏的长城断面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段长城是秦始皇所修长城的一部分,为汉代所沿用,均为内部夯土、外部条石垒砌的墙体,绝大部分地段顶宽4至6米、底宽6至8米、高2至3米,保存较好,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和使用年限最长的长城之一。
10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4位专家对这段长城受采矿破坏的情况进行了现场勘察和专业鉴定。
    专家鉴定后认为,被损坏长城整体保存较好,文物价值较高。“呼和浩特市科考矿业公司在长城墙体及保护范围内大肆采掘,整体破坏墙体近50米,在原长城墙体上挖掘了两个范围达300平方米、最深处近5米的大坑,已对此段长城主体造成了摧毁性破坏,破坏情节十分严重”。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说:“该公司破坏长城的行为,已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与《长城保护条例》。而且在文物部门三番五次现场告知的情况下,该公司仍继续在长城本体上挖沟、钻探,具有故意破坏行为。”
    “自治区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已建议自治区文物局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该矿业公司的法律责任,并对有关人员依法严肃处理。”王大方说。
    根据《长城保护条例》规定,对非法破坏长城的行为可以处以5万至50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追究刑事责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的,构成故意损毁文物罪。故意损毁文物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十年来“以罚代刑”
    大青山秦汉长城被破坏,并不是唯一的内蒙古长城损坏案件。近20年来,虽然“保护长城”的口号越喊越响,但内蒙古还是发生了大量损坏长城的恶性案件。
    1999年,包头市交通部门建造绕城公路,造成距今已有2300年的赵长城部分遗址被夷为平地。2001年,分布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阿其乌拉松木地段的金长城惨遭破坏,在长达1公里的金长城上,插满了围栏、界桩,使刚刚获“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号的金长城蒙上了一层阴影。2006年,一条新修的公路途经内蒙古丰镇市隆盛庄东约1公里的一段明长城遗址,开发商内蒙古宏基路桥投资发展公司无视文物局不许破坏长城的要求,将长城“推倒”20多米,深深地压在路基下面。该公司后被处以50万元罚款,但对长城造成了不可恢复的破坏。同样在2006年,位于包头市九原区兴胜镇二海壕村的一段赵长城遗址被推平,准备盖厂房,破坏长度达98米。事发前,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曾多次到现场,严禁损害文物遗址的施工行为,但施工方依然我行我素,最后还是罚款了事。
    2008年9月下旬,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人民法院依法对故意毁坏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芦梁山段的5名被告人作出了一审判决。以故意损毁文物罪,分别判处白小云等5名被告3年到1年有期徒刑。这个案件也终于结束了内蒙古长期对毁坏长城“以罚代刑”的局面。
多数内蒙古人不知家乡有长城
    长城是中国的象征,历史上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
其中,内蒙古是全国长城遗址最丰富的地区,分布着赵、秦、汉、隋、金、明等朝长城约1.5万公里,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30%多。内蒙古本身就是一个长城博物馆,但是保护工作却十分落后。
    “宣传工作不到位,是长城保护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迄今为止,内蒙古的长城在很多人眼里几乎都是空白和未知的概念。”内蒙古长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永生说,“保护长城,不但要有法律法规制约,还需要激发人们保护长城的意识,最关键的是要让人们了解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子。”
    内蒙古长城文化研究中心于2007年9月在内蒙古进行了1万多个样本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90%的人不知道内蒙古境内有长城。在一些村民的眼里,这些3米多高的“土石楞子”不像长城,更像是自家的院墙。
    在大青山采矿工地,一名姓高的工人说,根本不知道脚底下的是长城。
    “不要认为长城是高墙耸立,而低矮的土石长城就没有价值,破坏了也无所谓。”曹峰指着沿山而上的秦汉长城告诉记者,“实际上万里长城是由高墙和土垅共同构成的。”
    “调查显示,内蒙古很多人最普遍和错误的认识是,内蒙古的长城或低矮破旧、或形态全无,已经没有保护和利用的价值了。”李永生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葫芦
后一篇:咏军都山长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