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2007年去密云小水峪做新农村规划,在荒山野岭拾得奇异葫芦一个,回来和我的棋盘、棋子、书籍合影一张,作《葫芦》诗一首。
神来器物开境界,
诗润棋书酿灵丹。
能解烦恼多少事?
糊涂葫芦自成仙。
附:古代葫芦诗十六首
葫芦
宋·陆游
葫芦虽小藏天地,
伴我云山万里身。
收起鬼神窥不见,
用时能与物为春。
除架
唐·杜甫
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
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
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
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
咏瓢
唐·张说
美酒酌悬瓢,真淳好相映。
蜗房卷堕首,鹤颈抽长柄。
雅色素而黄,虚心轻且劲。
岂无雕刻者,贵此成天性。
答释子良史送酒瓢
唐·韦应物
此瓢今已到,山瓢知已空。
且饮寒塘水,遥将回也同。
瓠
宋 杨万里
笑杀桑根甘瓠苗,乱他桑叶上他条。
向人便逞庾藏巧,却到桑梢挂一瓢。
咏壶卢瓶
清·爱新觉罗弘历
碗盘富有印成模,似此花瓶新样殊。
大小葫芦连蔓缀,物毋忘本若斯夫。
恭咏壶卢罐
清·爱新觉罗弘历
成器已将百余岁,康熙赏玩识当初。
置之白玉青铜侧,华朴之间意愧如。
三弟手植瓢材且有诗予亦戏作
金 麻九畴
为爱壶卢手自栽,弱条柔蔓渐萦回。
素花飘后初成实,碧阴浓时可数枚。
试问老禅藤缴去,何如游子杖挑来?
早知瓠落终无用,只合江湖养不才。
家园种壶作
明·朱曰藩
春柳半含荑,春鸠屋上啼。
弱苗何日引,长柄得谁携。
瓠落非无用,鸱夷爱滑稽。
挥锄不觉倦,新月在楼西。
种瓠
元·范椁
岂是阶庭物,支离亦自奇。
已殊凡草蔓,缀得好花枝。
带雨宁无实,凌霄必有为。
啾啾群鸟雀,从汝踏多时。
种瓠
元·范椁
嘉瓠吾所爱,孤高更可人。
不虚种植意,终系发生神。
有叶诚藏用,无容岂识真。
明年应见汝,众子亦轮囷。
酒席赋得匏瓢
唐·郑审
华阁与贤开,仙瓢自远来。
幽林常伴许,陋巷亦随回。
挂影怜红壁,倾心向绿杯。
保曾斟酌处,不使玉山颓。
咏壶卢器
清·爱新觉罗弘历
回也资瓢饮,陶人岂藉凭。
玉成原有自,瓠落又何曾。
纳约传贵制,随圆泯锐棱。
爱兹淳朴器,更切木从绳。
咏壶卢合子
清爱新觉罗·弘历
悬瓠何尝有定容,规之成容在陶 。
外模设笑得由已,中道立而能者从。
绎义有符铸人法,词无匪慕前踪。
苑丞种出呈盘覆,贮水沉堪佐静供。
《咏诗匏》
明 冯惟敏
灵匏声价重鸱夷,盘古流传混沌皮,
团圆共结缁沂会。赛邮筒不摘离。
叩清香唤醒诗脾。写不尽风花记,
吟不彻雪月题,但登临滚滚相随。
小壶于玉质冰肌。喜蛳部斩茨苋荩?
为则为囊括无遗。锦重叠满纸云烟,
光绚烂一天星斗,圆滴溜万颗珠玑。
俺只道混元形未分两仪,
谁凿透通玄窍肇判三极?
付奚童仔细收拾,倩疝贤珍重留题。
览诗篇字字精工,咏词章句句神奇。
恭题壶卢碗歌
清·爱新觉罗弘历
壶卢碗逮百年矣,穆为古色含表里。
摩挲不忍释诸手,康熙御玩识当底。
昔时未审赐何人,其家弗守鬻之市。
展转兹复充贡珍,是诚珍胜其他耳。
辞尘世仍入西清,碗如有知应自喜。
敬思当日圣意渊,不贵异物祛奢靡。
园开丰泽重农圃,蔬瓠尔时种于此。
就模中规成诸器,神枢即契造物理。
对碗可悟见诸羹,幻海浮沉宁论彼。
附:畅谈葫芦
一、葫芦的名称与产地
葫芦在我国有十分悠久的栽培历史。在植物学上属于葫芦科,是常见的大众栽培植物。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书中就有不少有关葫芦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中已经出现的壶字,字象形作“壶”,壶盖小而壶腹大,和后世隶定的壶字扩大壶盖而缩小壶腹的写法不同。在汉代以前,它是单音节词,称为“瓠”“匏”或
“壶”等,如在《诗经》中就有四种叫法。《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卫风》云:“齿如瓠犀”;《豳风》云:“七月食瓜,八有断壶”;《小雅》云:“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其中的“匏”、“瓠”、“壶”、“甘瓠”均指葫芦。先秦时期汉语的单音节词较多,这四个名称中就有三个为单音节词。后来写作壶卢,蒲芦,胡卢,瓠娄,等等,这些都是双音节词,按汉语发展的规律,其出现的时间可能迟至南北朝前后。接着又陆续出现了“匏瓜”(《论语》)、“
苦匏”(《国语》)、“瓠瓜”(《说文》)、苦瓠(《本经》)、瓢(《唐韵》)、壶卢(日华)等叫法;而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共出现了七种对葫芦的称呼:悬瓠、蒲卢、茶酒瓠、药壶卢、约腹壶、长瓠、苦壶卢。
葫芦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名称呢?这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是按形状大小的不同分类,这是古人的一种分类方法。如陆佃《埤雅》认为:“长而瘦上曰瓠,短颈大腹曰匏”,“似匏而圆曰壶”。瓠即现在用来当菜吃的瓠子,细而长,犹如丝瓜;匏即农家开作水瓢用的瓢葫芦;壶即扁圆葫芦。他的意思是瓠、匏、壶是三种葫芦的名称,其区别主要是表现在外形上。然而,古人的分类并不一致,李时珍解释匏、壶的含义,正好与陆佃相反,也就是说匏是扁圆葫芦,壶才是瓢葫芦。崔豹《古今注》则认为瓠、匏、壶卢、瓢等都不是种与种的区别,而是种属三别。他认为“瓠”是一切葫芦的总称,而匏、壶卢、瓢、悬瓠都是瓠,只是外形有差别罢了。
二是古人认为葫芦的性质和用途是不同的,所以名称也就有所不同。有人认为就其质来说,葫芦有甘、苦之分,甘者曰“瓠”,又曰“
甘瓠”;苦者曰“ 匏”,又曰“ 苦匏”(《毛诗陆疏广要》)。至于“ 茶酒瓠”、“
药壶卢”,皆因其用途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名字(《本草纲目》)。
三是由于古人用字同音假借造成的。古代用字往往信手拈来,只要音似就可以了,不象现在有统一规范。壶卢、瓠、瓠、蒲卢、葫芦,虽然写法不同,但实际上都是指的一种东西,读音也完全相同或相似。关于这些名称的由来,陆佃是这样解释的:“细要(腰)曰蒲,一名蒲卢。细要土蜂谓之蒲卢,义取诸此。”他认为“
蒲卢”本来就是“细腰”的意思,所以腰也就叫作“蒲卢”了。按照这种解释,在这几个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名称中,“蒲卢”最贴近本义。李时珍则有另外的解释。他说:“壶,酒器也;卢,饭器也。此物各象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俗作葫芦者,非矣。葫乃蒜名,芦乃苇属也。”他的意思是说,“壶”、“卢”本为两种盛酒装饭的器具,因葫芦的形状和用途都与之相似,所以人们便将“壶”、“卢”合成为一词,作为这种植物的名称了;而“葫芦”则是俗写,并不符合原意。不过后来人们约定俗成地写作“葫芦”,一直延续到现在;如写成“壶卢”,反而使不少人莫明其妙了。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是农作物的重要培育中心之一。葫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就有葫芦种子和稻谷出土,这不仅说明距今七千年前我国南方已经有了稻作文化,而且在此以前,人们已经驯化和利用了葫芦。这比埃及古墓中发现的葫芦还要早上三千余年。即使从《诗经》记载的时代来计算,我国栽培葫芦至少也有了二千多年的历史。《诗经》中有多处提到葫芦,不但记载了葫芦的种类和食用价值,还注意到葫芦的生长规律,并用排列整齐的葫芦子比喻美人的洁齿,形容女人的美貌。
葫芦不但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而且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至今在亚洲,非洲,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都有广泛的种植和栽培。过去有人认为葫芦的原产地该是印度与非洲的摩洛哥和埃塞俄比亚,因为这些地方至今仍有野生葫芦的存在。但据考古材料,亚洲的中国、泰国,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非洲的埃及,都有石器时代出土葫芦的报道。看来,它应当是一种世界性的植物。但使人不解的是葫芦是怎样遍及亚、非、南美各洲呢?当时地球上各大洲的原始人还被浩瀚的海洋所阻隔,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不免使人产生疑问。于是就有人猜测,是不是葫芦以它身轻、浮水的特性,靠洋流的运动而从一个大陆漂流到另一个大陆去的。有人还为此作过试验,结果认为有可能发生各种漂流。从现有资料来看,如同水稻是多源一样,葫芦可能也不是起源于一个地区,而是起源于若干地区,中国就是葫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二 葫芦的种类
前面已经提到,对葫芦的种类,古人早就注意到了,并有很多争论。其中以西晋郭义恭在《广志》中分类最早:“有都瓠子,如牛角,长四尺有余。又有约瓠,其腹甚细,缘蒂为口。出雍县,移种于囗则囗。朱崖有千叶瓠,其大者受斛余。”然以明人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分类最为全面:“
后世以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音护);瓠之一头有腹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蒲卢。各分名色,迥异于古。以今参详,其开头虽各不同,而苗、叶、皮、子、性、味则一,故兹不复分条焉。悬瓠,今人所谓茶酒瓢者是也。蒲卢,今之药壶卢是也;郭义恭《广志》谓之‘约腹壶’以其腹有约束也,亦有大小二种”他描写了五种不同形状的葫芦,也就是葫芦的五个品种。但他又说,这几种葫芦仅是外形、大小的不同,在实质上却没有什么差别,其实是一种东西。
结合现代植物学分类,葫芦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品种:
(一) 大葫芦
果实下部圆而大,直径25-30厘米左右,上有一粗短的柄,皮厚约1-1.5厘米,即《本草纲目》中所说的“壶”。这种葫芦个头很大,嫩时皮质白嫩,是农家的传统的美味菜蔬,有许多种吃法。成熟后皮质坚实,最常见的用处是锯成两半,作舀水的瓢,所以北方称其为“瓢葫芦”,或径称为“瓢”。也有人将其短柄锯掉,掏净里面的瓤,用来盛水,放粮食或装零碎什物。稍小一些的也可作面瓢或米瓢。大葫芦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农村集市上常有出售,价格不是很贵。另外还有一种小葫芦,外形与瓢葫芦完全相同,但是个头要小得多,只拳头大小。此种不见古书有载,可能是大葫芦因生长过程中养分不足而产生的变异种。
(二)亚腰葫芦
这是一个常见的品种,古今中外种植都很普遍。它的形状长得很乖巧可爱,象两个摞起来的球体,上小下大,中间有一个纤细的“
蜂腰”。它的名字所以叫“
亚腰葫芦”,就是取其细腰说的。李时珍称这种葫芦为“蒲卢”,又叫“药葫芦”,因古人常用其装药故也。我们在绘画作品中看到道家总是随身携带一个亚腰葫芦,就是装丹药用的。也称作“酒葫芦”,《水浒》中写林冲风雪山神庙,枪上挑着盛酒的葫芦,就是这一种。亚腰葫芦大小差别很大,据说大者一米来高,十分罕见,应该是用特殊工艺培植出来的;而小者只有豌豆大小。《明宫史·火集》载:“仍有真正小葫芦如豌豆大者,名曰‘草里金’,二枚可植二三十两不等,皆贵尚焉。”著名诗人艾青就藏有一枚清代“草里金”,可惜被他的朋友不慎掰断了。最经常见到的亚腰葫芦大者高20-25里米,小者10厘米左右,主要用以观赏或作为工艺美术品。有人在小葫芦的表面涂上红漆或画上花纹图案,作为吉祥物挂在小孩的衣服上,象征长命富贵,福禄双全。
(三)扁圆葫芦
其形圆而扁,直径7-9厘米,未见有过大者。因形状象个大个柿子,所以京津一带称甚为“柿子葫芦”;山东、苏北一带则叫做“油葫芦”。李时珍在《本草》中称作“匏”的就是这种。扁葫芦以山东聊城产量最大最为有名气,主要用来制作蝈蝈葫芦,表面染成紫红色,刻出花纹图案,具有较高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四)长柄葫芦
即李时珍所说的“悬瓠”,形状下部浑圆,大小如扁葫芦,上面有一个细长的柄,长尺余。这种葫芦嫩时也可食用,老熟后古代主要用来做葫芦笙,现在则锯开作勺或瓢。解放后鲁南、苏北一带集市上卖粥者,就是使用的这种葫芦勺。另外它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磨香油的师傅在其下部的圆球上挖一个洞,用它来荡香油。长柄葫芦种植不大广泛,较为少见。
(五) 瓠子
即李时珍所云“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有的地方称之为“棒子葫芦”。其形呈圆筒形,粗细长短不一,象条大丝瓜。嫩时外皮呈绿白色,柔嫩多汁,可以食用。成熟后皮色偏白,质地不太坚硬。除食用外,可以用来范制长形葫芦器,尚未见有其他用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