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八大件”,那可是本地的一大美食特色,虽然近年有的地方把传统的特色进行了演绎,加入了现代饮食的观念和烹饪技术,但真正的传承在这里,几乎还没有失传。菜型还是那么传统,口味依旧是那么纯正,可谓正宗。
所谓“八大件”,就是给客人或食客烹饪的八个大菜。在这里我看到,当客人入座后,在方桌,也就是我扪在农村常见的八仙桌上显摆上四个干果盘,分别是花生米,南瓜籽,水果糖,点心等。当第一道菜上来后,服务人员马上就撤掉了四个干果盘,换上的是四个凉菜,大多是莲菜,魔芋,农家三丝和手撕腊肉,这四个菜的功能是供客人下酒用的。紧接着端上来的是一盘开胃凉菜,好像酒店里的拼盘,有莲菜,猪肝,猪肚,鸡蛋,魔芋等,看来做菜的大师今天还特意把鸡蛋装扮了一下,显得格外喜庆。这时坐在上席嘉宾招呼大家吃菜喝酒。慢慢地我看出,处于大家对坐上席人的礼貌,一般新菜上来,上席人不动筷子,其他人是不动的。
“八大件”闪亮登场,给整个席面带来了气氛。这时几十席的客人顿时沸腾了,猜拳的,行令的,劝酒的,喝酒的,好不热闹。“八大件”的吃法是一道蒸菜,一道汤菜。有清蒸鸡,红烧鱼,八宝米,红焖猪手,酱豆腊肉,精肉丸子,魔芋酸菜等。现在看来这种吃法还很科学。当你感觉菜咸了,你就喝口甜汤;当你感觉酒喝猛了,你就吃口菜;反正菜是一个一个地上,节奏很缓,喝酒吃菜两不误,很过瘾。
在酒席的空间还有几个很活跃的人,也就是这里人叫做“陪客的”。他们看到那个桌子的客人酒喝得不热闹,他们就分别到桌前劝几杯,或者陪客人猜几拳,可谓“服务周到”。 酒席大概进行了三个多小时,客人们酒足饭饱,纷纷给主人道谢后,陆陆续续返回各自的家,这时大概是晚上十一点了。这时,忙里忙外的“执客”大声地吩咐“帮忙的”各干其事,并叫“请客的”明天早上上门邀请客人坐“正席”。今晚的席面叫做招呼“送礼的”。
第二天早上八点左右大家吃早饭。刚刚收拾完碗筷,“接亲的”车队就来了,此时鞭炮震耳,喜庆无比。“接亲的”人们担着厚礼,并把礼物一一摆在娘家正堂上,这叫“摆礼”,还要给娘家所有的亲戚(当然是直系的了)每人一个红包,以表礼节。中午一时许,“正席”正式开始,吃的饭菜和昨晚大致一样,是“八大件”,但“级别”很高。开席前,“执客”站在板凳上,手里拿着一大张红纸,红纸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人名。“执客”大声地念着:王五,李四坐上中席;赵六,周八偏左席等等。经我打听,这叫“安席”。“执客”要把所请的客人一一安排到位,并根据辈分安排所坐的席位。当然,“接亲的”肯定坐上席。之所以叫“级别高”,是因为昨晚的席面叫招呼“送礼的”,村里的“送礼”户,可带家人或小孩,而今天就不行了,只有“执客”念到谁,谁才能如席,不得自作主张。
喝酒,吃肉,猜拳,行令将近四小时,天色黄昏。在鞭炮的伴奏下,新郎把新娘背到彩车上,迎亲车队浩浩荡荡地返回郎家。据说娘家还要派“送客的”陪同新娘在新郎家住三天。到这里,我总以为大事告成,谁知依然是“执客”站在高高的板凳上,扯着嗓门大声的吆喝着:“请客的”听着,村里李四家,礼到,但因今天家里盖房子,有事,吃席没有到;上沟里的王五家,礼到,今天家里的黄牛生了崽子,忙,没来......他一口气说出邻居,同乡等十几家今天未到场,他要“请客的”明天上门继续邀请他们赴宴。原来,这里凡给东家送了礼,东家要上门邀请三次。三次不到,才算罢了。
我和家人所看到的是新娘家招呼客人的习俗,不知新郎家招呼客人是啥样子?我想肯定会更热闹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