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幸参加了一场很有情趣的婚宴,在那里我深切地观赏到了淳朴正宗的陕南婚俗。领悟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欢乐,庆祝了有情人的完婚,真正地惊叹中华民族饮食婚俗文化的深远博大。
说是陕南,这里其实离湖北的郧西不远,好多民风乡俗很接近湖北。这里的山很大,河水很清。尽管已经到了冬天,但当太阳正午的时候,那暖暖的,热热的感觉,舒服的你丝毫感觉不到是在冬天。当我和家人正漫步在小河边,忽然听见山上传来了叫吃饭的喊声,我抬手看看表是上午十时。
十时吃的饭相当于咱城里人的早餐,就餐的大多是给帮忙的,做活的人安排的。饭菜相对很简单,我数了数是六菜一汤,荤素相间,主食是米饭和面条。每桌八人,共有六桌,近五十人,也就是说给东家帮忙的人大概是50人。
大家就餐很快,不到半个钟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我还在大锅里铲锅巴的时候,就听见执客(就是咱们通常叫的主持或总管)大声地吆喝道:洗菜的,拨葱的,洗碗的,扫地的,做饭的,安席的,请客的,送客的大家都听着,晚上7点开席招呼村里送礼的客,大家吃好,喝好后各干其事,天黑准时开席。话音刚落,大家一阵笑声,紧接着就听见收拾碗筷的碰撞声,“刷,刷”的扫地声,担水的,洗菜的,切肉的,杀鸡的,宰鱼的都忙开了,整个院子好一派忙碌的景象,说笑声,打俏声,小孩哭,大人叫......汇成其乐融融的农家小院主旋律,这美妙的声音顺着“农家大锅”的烟筒飘上天空,这喜庆坦然的笑声伴随着香甜芬芳的泥土味道飞向远方。
我很好奇,在商州一般出嫁闺女是男方在前一天晚上,要派一伙人到娘家送礼,当地叫“送硬”。第二天正式“接新娘”。而在这里却是娘家晚上招待“送礼的”。我和家人耐心的等待着晚上的“开席”。
好容易盼到了时间,我习惯地抬手看看表,时针指向晚上六点半。此时院子响起了鞭炮声,我忙问身边的管事的,吃饭的人还没有到,怎么就放炮了。管事的主管笑着对我说这是“催客炮”,意思是告知“送礼的”相邻快开席了,请赶快过来。这种炮还要放二遍,到第三遍就正式开席了。
真灵!“催客炮”放响后,不到十分钟,就看见乡间的四路八岔的小路上走来了说说笑笑的“送礼客”,他们是同村的乡党,好友,亲属,邻居。今晚他们是主席。当第二遍“催客炮”响完,二十多席的客人基本坐满,这时只见“执客”拿着一大张写满姓名的红纸,扯着嗓门大声的念着张三,李四坐那里,王五,赵六坐那里,谁上席,谁陪席等等,后来我才知这叫执客“安席”,也就是说执客按照东家辈份,把来客按照“等级”分别安排到位,另外每桌都安有“陪酒的”,真可谓精心细致,严谨郑重。大概折腾了半个多小时,只听“执客”大声喊道:开席了!
只见早已准备好的十几个端方木盘的“服务员”,端着热气腾腾的“蒸盘”开始上菜了。这是当地最有名气的席面“八大件”的第一道菜。(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