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王凤池生平及其瓷画的考辨

(2018-01-19 16:49:37)
标签:

陶瓷

书画

分类: 博文陶瓷

关于王凤池生平及其瓷画的考辨

 

在中国陶瓷史上,参与陶瓷创作极为重要的文人官吏,除了陈鸿寿就是王凤池。他们两位,都是博极古书的人,尤其是在官职、书画、陶瓷等方面都极为相似。但历来论者对陈鸿寿的研究相当重视,因为王凤池是近年来才被人发现的,因此对他的研究相当薄弱。笔者不揣浅陋,试就王凤池生平和瓷画进行考辨。

一、王凤池生平

关于王凤池的记载,散见于《清代翰林传略》、《兴国州志》、《教思碑》、《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宫中朱批奏折》、《黄公定占传并赞》及《王氏家谱》里,据此小传如下:

王凤池(18241898),谱名王隆桃,字兆木,一字丹臣,号敬庵,湖北阳新县人。他本是一个翰林,娴于诗文,时称江南才子。同治十三年(1874)八月,特授南康知府分发江西候补。光绪二年(1876),暂时代理景镇榷务,光绪三年(1877)任南康府事。光绪六年解官回籍,主持修茸儒学考棚,大兴读书风气。又与同乡刘凤纶续修《兴国州志》,著有《福云堂诗稿》。

关于王凤池任职江西时间、地点和职务的记载,存有分歧。今人意见也各不相同,并且还有严重误解。例如

(1)陈树群《情系珠山绘瓷笺—金品卿、王少维、王凤池合作八条屏赏析》则说:“1875年,即光绪元年,一位饱读诗书的官员就任江西南康”。(《收藏界》2010年第06

(2)朱军《王凤池藏瓷鉴定及其相关问题》:“光绪元年(1875年)因亲老告养即以知府分发江西,三年(1877年)署南康知府,其间为政深得民心。”(《收藏家》2010年第08期)

(3)初国卿《浅绛瓷板上的翰林风华》:“1875年,51岁时以知府分发江右。江右即江西饶州府,辖景德镇、上饶、鄱阳等地。后又署南康府事、九江知府。”(《收藏界》2012年第09

(4)戴奇伟《江南才子王凤池》:“1874年,王凤池被任命为江西试用知府。”“1875年,王凤池正式被任命为江西饶州知府。1877年,署南康知府。”(《黄石日报》201519日)

(5)《阳新县志》:“1875年,因亲老告养,即以知府分发江右。1877年署南康府事”。(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6)《宫中朱批奏折》:王凤池于咸丰九年(1859年)乡试中举人,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1871年)授编修之职。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遵例报捐知府分发江西试用。(转引戴奇伟《江南才子王凤池》。原件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7)王凤池《黄公定占传并赞》:“池于丙子(1876年)赴景镇权榷务”,末署“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分发江西候补知府特授南康知府,如小弟王凤池顿首拜撰。”(《黄氏宗谱》)

就其分发江西的时间而言,有两种说法:1874年、1875年。就其分发江西就职的先后地点和职务而言,大致有四条:饶州知府、景德镇榷务、南康知府、九江知府。

以上资料最为可靠的记载,显然是《宫中朱批奏折》和王凤池《黄公定占传并赞》。

据王凤池《黄公定占传并赞》云:“池于丙子赴景镇权榷务”,末署“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分发江西候补知府特授南康知府,如小弟王凤池顿首拜撰。”按黄公卒于光绪八年(1882),可见实际上王凤池只是委署南康知事,并没有被任命为饶州和九江知府。

又“《宫中朱批奏折》中辑录的一则关于王凤池任命江西知县的奏折,无疑是对其任职履历最为客观真实的记录”。据此二则及其瓷画的内容可知其事迹是:18748月,王凤池以特授南康知府的身份被分发到江西候补。在候补期间,即18751877年间,王凤池似乎在御窑推广雅瓷,与陶工切磋技艺,并创作了大量瓷绘作品1876年,又时代理景镇榷务,直到1877补授南康知府的实缺为止。查南康知府,治星子县(与九江相邻)。而九江府,府治德化,在今九江市。

另外值得注意的证据是,无论是《王氏家谱》、《兴国州志》、《黄公定占传并赞》,或是《阳新县志》(新修本)及锹溪王氏网《锹溪琅琊后裔江南才子王凤池》一文,各方面都没有提及王凤池任饶州和九江知事。

二、王凤池瓷画

关于王凤池的书画,史无记载。他的作品,大多见于瓷画里。其他尚有书法立轴,例如行书七言联(图1、“唐诗”“兰亭集序”节录四条屏等,不过流传并不多,仅是偶见而已。

在王凤池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

1)其生平多名号,如小樵、云樵、太史、福云、王福云、福云小樵、观棋后樵、集古痴子、词垣痴客、昌江使者、改屐从游匡庐使者、改屐从游庐山小樵等。此外,护环翠亭使者,也可能是他的名号(见马景政《文人画·功德碑·里程碑——程门浅绛彩瓷板画《垂帘燕坐图》及其背后的故事》,《收藏界》2010年第01期)

2)其作品有自藏品、馈赠品两种。且其数量相当惊人,光是所见存世作品约近二百件。其原有数目,更可想而知了!

3)其作品多见于书法,绘画则较为罕见。且大多与金、王二人书画合作。

4)其作品年代,为光绪元年至三年之间。这一段时间正是王凤池江西候补知府时。

关于王凤池的自藏品,朱军在《王凤池藏瓷鉴定及其相关问题》中介绍其藏瓷八件,均为从王氏后裔中征集而来。其中有两件作品,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一是王凤池题跋金品卿山水花觚(图261.5厘米。该器颈部记有一段关于陶瓷的行书简介:“有坦白先生者,其甲子似在羲王以上之年。陶其姓也,名以钧传。体成端雅,质赋刚坚。昌浦之源,珠山之巅。发祥协吉,以生斯贤。浑融谦冲,正直平圆。凝精于地,受圆于天。众芳在宥,得气之先。丙子新秋日,丹臣凤池撰。”画面下方另有一段隶书文字,则是有关其藏瓷名称的解释,文曰:“坦白先生,陶门之贤士也。万象春君、六合春君,其父师也。如润春君、守春君、涵春君、养春君,皆其友若弟。惟仰天春君,则其兄也。同会于福云山房,以品群芳。”白文印:“丹臣”。

二是这里提到的名曰“仰天春”者,就是王凤池题跋王廷佐人物花口大瓶(图3。其高91厘米,背面题字:“仰天春。光绪二年丙子春正选于昌江珠山,丹臣记。”白文印:“太史氏珍藏”;画右题跋:“此少维神品也。丹臣评画。”下有“少维王廷佐画”及白文印“王廷佐”、朱文印“少维”。

在这两件王凤池的题跋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王凤池定制的瓷器中以‘春字’命名的一组,分别为万象春、六合春、润春、守春、涵春、养春、仰天春等,并皆尊称为‘君’。”其实这一组“七春”花瓶,当时都是成对的,共计十四件。而如今所发现的也只有仰天春君(人物大瓶)、涵春君(花鸟大瓶)、润春君(花鸟琮瓶)这三件,可见其损失之巨。

除了“七春”之外,还见有“四方春”,即光绪二年王少维人物琮瓶(见梁基永《中国浅绛彩瓷画赏玩》40-41页)。

最可注意的是,所见王凤池藏瓷中最宏富的一组是书画八扇屏风该屏原为五十件,现存四十七件,其画中诗文、款识全由王凤池代题,绘画则是金品卿、王少维二人。另有二十一件为书法文字板,则由王凤池、王臣弼、许善长、李嘉乐、王先谦等十人书写,实属罕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王方玉定制的一组瓷板,其部分款识是:福云山房方玉选古;王氏方玉选意,少维写;方玉记意,评少维之笔;方玉谨记,少维敬绘;方玉氏选于昌江之珠山南轩,金品卿写仿遗□。其题款均似由王凤池题写。此王方玉与王凤池是同一个人还是宗亲关系,很值得研究研究。

关于王凤池的馈赠品,有寄赠海帆司马、逢卿刺史、利仁二兄、小鸿仁兄、畅□老弟及□□(按:名字已被磨掉)老法家我弟大人等。其中最可注意的是光绪元年王少维人物瓷板。在这件作品里,有王凤池、黄定占二人的题赠诗,全文如下

乙亥秋九月手裁,奉海帆司马老弟大人雅鉴:江州司马去何早,浔阳千古月浩浩。饶州司马来何迟,望碧一亭春熙熙。虞官纳言之子孙,洞庭源流衡岳根。一琴一鹤莅昌浦,静治喧杂简治繁。我绘赵公入蜀意,为君调琴饲鹤计。非贪安逸尚清淡,座中无事心有事。事国家事补疮痍,万里骥足詎限之。如兄定占赠并题。

材吾楚也用于吴,琴不凄凉鹤不孤。有眼莫将图错认,龙昌江是赵成都。弹得太和元气出,鸣将最始九天通。才长用短人休笑,先看东山别驾功。海帆司马仁弟大人映之,丹臣如兄王凤池。(见《中国晚清浅绛彩瓷器》166页)

关于黄定占,王凤池在《黄公定占传并赞》中有这样的记述:“同治甲子冬,蔡芥舟观察奉传旨办陶务,聘赴景镇董其事。公见景镇经粤匪蹂躏,窑厂荒凉,焦思劳心,极力经营。后历任道宪皆倚重之。景镇五方杂处,技陶者不下数十万,类群分党,最易滋事。公设法布置,阅十、九年安静一律。阖镇尝以‘静镇’二字颂公,笔之匾额,至今犹口碑载道。”又“池于丙子赴景镇权榷务,昕夕过从。公于暇时,谈其生平节略,池识之未忘。迄今追思风采,辄以隔幽明为憾。特就池之所以识者表之,以为之赞曰”。

根据这段自述,我们很清楚的知道黄定占被聘为御窑厂的实际管理人,并且很有成绩,深受各界拥护。又知黄、王谊兼师友,相与共事,无间晨夕,过从甚密。

这件三人合作的馈赠海帆司马的人物瓷板,就是王凤池做帮手的有力证据。由此可见,王凤池是雅瓷的重要“串客”他在江西候补期间,曾在御窑“琴鹤厅间选画情”(见167页题赠海帆山水瓷板诗),亲自为御窑雅瓷打广告。

现在我们进一步探讨王凤池的瓷画。除了明显的书画合作外,也有一些只署名王凤池的瓷画。试举几件样本如下:

(1)光绪元年山水瓷板,上题:“琴鹤厅间选画情,胸中灵秀有湘衡。前身定是陶宏景,听遍松涛万壑清。乙亥冬,就海帆司马仁老弟大人两政,丹臣如兄王凤池题。”。(《中国晚清浅绛彩瓷器》2011年版,第167页。)

(2)光绪二年山水瓷板(图4,上题:“写林和靖观梅之意,为□□(按:名字已被磨掉)老法家我弟大人雅映。丹臣兄池又临。”(王凤池书法、绘画四条屏十二件之一)

(3)光绪三年山水瓷板(图5,上题:“松风清籁。丁丑冬日仿黄子久笔意于昌江客舍,以应利仁二兄大人清正。丹臣王凤池。”(《瓷板画鉴赏》1999年版,第78页。)

(4)光绪时期人物琮瓶(图6,一题:“咏南山乐□图,临于昌江珠山室。福云小樵学谱。”一题:“小立梧岗初日影,教忠更有扇头诗之句。改屐从游匡庐使者学画。”

在以上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凤池兼善山水、人物,笔法娴熟,意境高远,风格多变,足见艺术功力很深。然而奇怪的是,以他当时的身份地位,具有如此精湛的画技,为何竟然未见史书记载?更加蹊跷的是,为何多见其瓷画,竟未见其片纸零缣?

这是我从一开始便有的疑问。难道是真正的画者隐藏了姓名?这种现象是瓷器款识中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因此不可不辨。我们再转过来对以上三件山水画样本,略加考辨:

第一件山水作品,其画风近似王少维,因此画册中也标明作者为王少维。

第三件山水作品,其画风竟酷肖程门,故而此画作者很可能是程门。此作最早见于《瓷板画鉴赏》,也是首次发现王凤池其人,然当时尚未知其真正身份。

第二件山水作品,其画风和构图,与以下三作品,酷似乃尔。

1光绪三年山水瓷板(图7,上题:“山似嵩恒路一条,林亭泉石入烟霄。骑驴两个奚囊客,得句成功过野桥。丁丑秋,评清修道人画意。丹臣王凤池。”钤印:王氏、丹臣。

2光绪三年山水花瓶(图8,上题:“丁丑新秋,为小园仁棣大人清玩。定占衍之持赠。”钤印:定占。

3光绪三年山水瓷板(图9,上题:“桑落村中酒一觥,八年未见米颠兄。昌江日对黄山谷,画里诗间说曼卿。丁丑夏日临匡庐盆浦之谱,以奉小鸿仁兄大人映正。丹臣弟王凤池寄意。”钤印三:恩水画(引首章)、王氏、丹臣。

据此,则第二件的作者可能就是恩水,别号清修道人。至于恩水其人,未见史书记载,可资材料更少。例(1)的“评清修道人画意”为王凤池题画的典型特征,可与“评少维之笔”、“丹臣评画”相印证。例(3)的引首章“恩水画”,与前述王凤池题跋的金品卿花觚,及王凤池、黄定占、王少维三人合作的书画瓷板的情形相类,即在画家署名的体例上,都只是一方印章。这都是署名近似于半隐半露的例子。

隐藏画家的手法,似未为人注意。目前不少研究者因忽略此一点,常常产生误判。例如初国卿在《浅绛瓷板上的翰林风华》中称:“《昌江日对黄山图》则是他的独立之作。”这个结论明显有失察之处。此外,其对下面最重要信息,也未进行认真审比较研究。即2005曙光在雅昌论坛发表《王凤池寻访记》中,提到“在已发现的‘三春’中,‘涵春’和‘润春’为王凤池亲自绘画题款。‘涵春’和‘润春’改日拍照后上图。”及“先让王凤池自画自题的大瓶‘含春君’露一下小脸吧”的话及其图片。

这件王凤池自画自藏并作于光绪二年的“含春君”花鸟大瓶(图10,尽管只是一张并不十分清晰的局部图像,但我们仍可看出:其笔墨功力与前者却大相庭径,因此我们很难设想二者是同出于一人之手。

写到这里,我们便更明白了:王凤池虽也能画,但并不尤善绘事。这就是他的画未见史书记载也未见其片纸零缣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即使如此,也毫不撼动王凤池在陶瓷史上的超卓地位。其实,他的陶瓷创作在当时的瓷画界很受瞩目,也不乏伪造或托名作。如光绪二年的五伦图圆板(图11,款署:“以应□□大人雅属即政,丹臣凤池。”印章:王氏、仿古。(题款疑是蒋玉卿代笔)又如光绪九年同光彩人物四方笔筒(图12,款署:“泽润大相公正之,丹臣王凤池作。”(题款疑是卅六峰人代笔)又如光绪十四年同光彩人物提壶(图13,署款:“王凤池作。”由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在当时的影响了。

总之,在参与陶瓷书画创作这方面,王凤池堪与陈鸿寿比肩,虽然其名不彰,不及陈鸿寿极负盛名,但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并促进了陶瓷的创作与实践,这是他们对陶瓷发展所作出的宝贵贡献。

2018-1-21

江南才子王凤池(黄石日报)戴奇伟2015-1-9

浅绛瓷板上的翰林风华

《昌江日对黄山图》瓷板作于光绪三年(1877年),高42厘米,宽31.5厘米
画面左上书法题七言绝句:“桑落村中酒一觥,八年未见米颠兄。昌江日对黄山谷,画里诗间说曼卿。”诗后题跋:“丁丑夏日临匡庐盆浦之谱,以奉小鸿仁兄大人映正。丹臣弟王凤池寄意。”题款长形引首章,阳文“恩水画”。款后为阴文“王氏”章和阳文“丹臣”章。

 此件花觚为王凤池和金品卿合作于1876年,正好是王凤池出任饶州知府的第二年。花觚高约60厘米。花觚上下由王凤池分别用行书和隶书题跋,中间由金品卿作山水!

花觚上部题跋为:“有坦白先生者,其甲子似在羲王以上之年,陶其姓也,名以钧传,体成端雅,质赋刚坚。昌浦之源,珠山之巅,发祥协吉,以生斯贤,浑融谦冲,正直平圆。拟精于地,受元于天,众芳在宥,得气之先。丙子新秋日, 丹臣凤池撰。”

他在该花觚下半部分用隶书这样写到:“坦白先生,陶门之贤士也。万象春君、六合春君,其父师也。如润春君、守春君、涵春君、养春君,皆其友若弟。惟仰天春君,则其兄也。同会于福云山房,以品群芳。”

“仰天春” 此件硕壮的螭虎花口瓶正是花觚题跋中称之为“兄”的“仰天春君”。目前其他有下落的还有“润春”和“涵春”。

  据往西大哥对王凤池后人和乡里的调查,“仰天春”原为一对,解放初土改时,王凤池后人的家产也作为土改对象。分到另外一个“仰天春”的村民因瓶子太重,就将它放在地上“滚”回家,结果在滚动过程中破碎丢弃。而这件“仰天春”则放在一个村民家中装稻谷。口子是村民不当东西人为敲掉的。

  当时一起收集回来的还有“涵春”、“润春”和一对王凤池、王少维、金品卿合作的帽筒。因不知底细,“涵春”则被往西大哥送给一好友。“润春君”也由往西大哥手中流散到南昌古玩市场,就是我与高堂在景德镇会议前在南昌见到的那只残口宗式花鸟瓶,景德镇会议后被王总所购。

  那对王凤池、王少维、金品卿合作的帽筒自往西大哥手中流入南昌后,到了傅老师之手,后又转让给了“花间一壶茶”初老师。在已发现的“三春”中,“涵春”和“润春”为王凤池亲自绘画题款。“涵春”和“润春”改日拍照后上图。据往西大哥介绍,“润春”收集回来时是满身油漆。
仰天春。光绪二年,丙子春正,选于昌江珠山。丹臣记。钤白文印:太史氏珍藏”
画面右侧,有王凤池题跋:“此少维神品也。丹臣评画。”;旁有王少维亲笔题款:“少维王廷佐画”。
《兴国州志》记载:“1880年,王凤池丁艰回籍,适逢岁欠,函请彭中丞就地捐款赈济,全州饥民得以复苏,又主持修茸儒学、考棚,大兴读书风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