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磁州窑画师 王凌云
(2012-01-20 00:39:18)
标签:
陶瓷杂谈 |
分类: 博文陶瓷 |
- 近代磁州窑画师 王凌云
- 河北邯郸·庞洪奇 收藏杂志 2012-1-12 15:39:00
河北磁州窑素以豪放洒脱的白地黑绘、精美流畅的黑剔花及浓艳热烈的金代红绿彩著称。从磁州窑考古发掘及笔者收藏研究的实际情况看,元末磁州窑主要窑场之一的观台窑已经停烧,而滏阳河流域的磁州窑烧造中心彭城窑经宋、元、明、清一直延烧至今。然而,其瓷器烧造不仅品种减少、装饰技法单调,而且胎体厚重、制作粗糙,虽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但也仅体现在其烧造规模、产量上,而在瓷器样式、质地及装饰的精美程度等方面,已与景德镇相差甚远。
至晚清,国家内忧外患,磁州地区灾荒频仍,磁州窑业日渐萧条,再加上社会文化风尚变迁,至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开始为青花所取代,传统风格尽失。尤其是1830年(清道光十年)磁州窑所在的彭城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地裂房倒、河道干涸,人畜死伤严重,窑场几被夷为平地,磁州窑瓷业遭受了灭顶之灾。震后瓷业虽有一定程度恢复,但终因元气大伤,难现昔日辉煌。
为求生存与发展,近代磁州窑人在“清末新政”实施“奖励工商,振兴实业”政策的推动下,继承和发扬博采众长、开拓创新的磁州窑优秀传统,开始了以“粗瓷”变“细瓷”为目标,包括胎质、釉色、彩饰及造型、工艺在内的全面
“磁业改良”。在彩饰上,引进氧化钴(洋蓝)颜料、借鉴民间艺术改良青花装饰;至1931年(民国20年)又创烧出“釉下五彩”,并成为瓷器装饰主流,磁州窑因此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创造了继宋元及明代之后的又一次烧造高峰,千年古镇彭城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瓷业烧造中心(图1)。如果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彩饰成就了磁州窑的再度辉煌,那么创造了这一辉煌的丹青妙手——磁州窑画师们就更是功不可没。而王凌云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王凌云(1871~1933年),字志宣,人称“老志先生”,河北邯郸县西王庄人。他自幼喜爱绘画,青年时代随当地知名民间艺人学习道释人物塑像和庙宇彩绘。曾到天津画庄学艺,后到北京卖画、求教名家,并深入太行山区写生练习,提高了画艺和学识修养。清末光绪年间,王凌云随师到与磁州窑相邻的著名古迹南响堂石窟寺彩绘庙宇,受瓷窑画行和窑主赏识,留彭城窑场,以绘瓷为业。此时正当磁州窑瓷业改良开始之际,王凌云将其深厚的绘画功力与绘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改景德镇青花传统的勾勒填彩为分水大写意,变单一青花彩绘为多彩瓷绘,在磁州窑青花彩绘技法的改革和釉下五彩瓷绘品种的创烧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图2、图3)。王凌云及同期磁州窑瓷绘知名画师不仅为我国近代陶瓷工艺美术的发展增添了光彩,更为当世和今人留下了众多绘艺精湛、美轮美奂的陶瓷艺术佳品。然而,由于磁州窑的民窑属性,此期磁州窑瓷业改良及其成果不仅极少见诸当时的官方史籍记载,在这场改良和发展中居功甚伟的一代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王凌云及其画友们的英名和事迹也被掩埋于历史的风尘之中。